学术委员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事会... > 学术委... > 正文
学术委员徐长生简介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4-16
姓名:徐长生
性别:
出生年月:1963年10月
学历、学位:
1984年7月,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7年7月,武汉大学经济学系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2年7月,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7年7月起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任教,
1988年任助教,1991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7年任教授,
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1994年任副院长,2000年至2014年任院长,
1997年4-7月曾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g)大学任客座教授,
2003年1-4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曾去日本、韩国、泰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中华外国经济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生产力学会理事,湖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市、黄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论文:
收入《夏振坤选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一、西方经济学研究
1.
欧盟高失业:现状、原因、走势,与李文星合撰,署名第一,《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2. 刘涤源教授的主要经济思想和学术贡献,与郭熙保、冯金华合撰,署名第三,《经济评论》1998(5)。
3. 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中的货币稳定原则,《经济评论》1999(2)
4. 一部凯恩斯《通论》的创作史,《当代经济研究》1999(10)。
5. 凯恩斯主义研究的宏篇巨著,《经济评论》,1999(6)。
6. 美国“新经济”的理论透视,《经济学动态》,2000(7),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00(10)。
7. 美国“新经济”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比较,与朱厚伦合撰,署名第二,《经济前沿》,2001(2-3)。
8. 欧元全面流通对中国的影响,与魏科科合撰,署名第二,《武汉金融》,2001(10)。
9. 论金融创新的资本形成效应,与胡红菊合撰,署名第二,《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4。
10. 新经济中的财富效应与周期波动,载于吴易风等主编《外国经济学的新进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383~389页。
11. 短期冲击对长期增长路径的影响,载于徐长生、方齐云主编《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51-157页。
二、发展经济学研究
1.
日本、台湾省、韩国与中国经济起飞时期储蓄率、利息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经验比较,《经济研究资料》1996(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1996(5)。
2. 东亚出口导向战略的反思,与张茵合撰,署名第一,《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1999(2)。
3. 东亚两种对外开放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张茵合撰,署名第一,《世界经济》,1999(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1999(2)。
4. 论“东亚模式”的战略调整,与张茵合撰,署名第一,《经济学动态》,1999(3)。
5. 从东亚金融危机看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性,与何颖合撰,署名第二,《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6. 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化问题,《经济学动态》,2001(2)。
7.《发展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评析,《经济学家》,2003(1)。
8. Contributions of Chang Pei-Kang to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4(2003), pp189-200.
三、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1. China’s Macroeconomic Stabilization Policies in the Process of High Growth, System Transition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J. R. Bechrmann, M. Dutta, eds, Restructuring Asian Economic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Elsevier Science B. V, 2001, pp477-490

2. Real and Monetar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China’s Present Deflation since the Asia Financial Crisis, in Richard Hooley, Jang-Hee Yoo, eds,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Challenges for Asia Industvialization, Eelsevier Science B. V, 2002, pp509-520
3. 论现行税制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与黎开峰合撰,署名第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4. 股市“财富效应”与我国货币政策研究,与汪东芳合撰,署名第二,《金融与经济》,2003.6。
5.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因素的计量分析,与刘士宁合撰,署名第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6.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何国勇合撰,署名第二,《经济学家》,2004(5)。
7.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美国亚特兰大市,2004年8月。
四、湖北及武汉经济问题研究
1. 武汉农业发展的两大重点,《长江日报》理论版,2000.3.20,第14版。
2.武汉未来发展的定位,《长江日报》理论版,2000.8.19,第2版。
3. 找准产业定位,应对西部开发,《湖北日报》理论版,2000.6.30,第12版。
4. 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人民日报》理论版,2003.9.3.。
5. 出路在于两个转变,《湖北日报》,2004.7.13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经济起飞问题研究》(94CJL007),1994年批准,1.5万元经费。已完成的最终成果被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总第115期摘登和《光明日报》刊载(1998.10.27),并受到对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的高度评价(见file://A:/成果要报.htm)。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与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其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98BGJ009),1998年批准,3.5万元经费。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经济条件下股市财富效应的形成机理与监控方法研究》(70173001),2001年批准,13万元经费。
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经济条件下股市财富效应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研究》,2002年批准,5万元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