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议背景、目的及意义
张培刚先生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1946-47年度最佳论文-“大卫·威尔士奖”,这一论著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于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出版,奠定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基础,被国际上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面对西方发展经济学正走下坡路,而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并未发展起来的现状,他再次扛起开拓创新的大旗,全面提出创立新发展经济学的思想,引导发展经济学走出困境。1992年,他主撰的《新发展经济学》,将发展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为了推动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理论和政策,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以张培刚先生命名的非公募基金会----“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基金会的两项重要公益活动就是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简称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和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旨在表彰为发展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促进经济学研究繁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一届优秀成果奖已于2006年评出,由何炼成、林毅夫、史晋川三位教授获得。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目的在于汇聚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策。
在全国广大学者共同关心和支持下,第二届优秀成果奖已于2008年10月揭晓公示,谭崇台、吴敬琏、刘遵义、蔡昉、姚洋、胡必亮等六位学者获得此奖。值此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颁奖典礼和举行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之际,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农业与工业化》出版60周年,同时又正经受着一次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我们确定此次(2009年度)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的主题是“农业国工业化六十年:回顾与展望”,同时对当前经济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一方面,我们围绕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过去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梳理和总结中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的发展路径、模式和经验得失;另一方面,从全球化的视角和中国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面对当前许多国际国内挑战和难题,探寻关于推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和对策,以实现中国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总之,此次颁奖典礼和论坛,既是关于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也是对张培刚教授60年前出版《农业与工业化》的最好纪念。
二、会议主题与研讨内容
会议标题: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论坛主题:农业国工业化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主要内容包括:
(1)农业国的工业化:中国60年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2)《农业与工业化》出版60周年座谈及张培刚教授学术思想研讨
(3)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安排
报到:2009年2月7日全天(星期六,农历正月十三)
地点:大悦城酒店(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北大街131号,电话:010—58330000)
2009年2月8日8:30-12:00(星期日,农历正月十四)
颁奖典礼暨论坛,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
2009年2月8日13:30-18:00(星期日,农历正月十四)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地点,大悦城酒店
四、出席论坛嘉宾
1、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
2、教育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中央部委领导
3、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获奖人、哈佛大学代表
4、经济学界知名经济学者、从事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人员
5、全国各主要经济研究机构、经济学期刊负责人
6、工商金融界人士
7、、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华工商时报、新浪网、中国教育科研网等新闻媒体
五、会议筹办单位
1、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
2、承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弘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协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
附:北京大悦城酒店简介(论坛地点)
北京大悦城国际酒店地处长安街中央繁华地带,天安门以西的西单商业中心,南依长安街,西靠金融街,并与故宫、北海公园及国家各大部委、政要机关为邻,周边云集了中国银行总行、时代广场、新华通讯社、西单商场、君太百货等金融电信商业机构,距天安门广场步行仅需10分钟。是北京唯一家集酒店、公寓、商场、影院、写字楼于一体的豪华商务酒店•公寓。大悦城国际酒店不仅具备五星级酒店的常规配备,更精心呈现自身特色。(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北大街131号,电话:010—58330000)
参考经济研究论文格式要求
--------------------------------------------------------------------------------
一、关于序号排列
1.小标题序号接“-”、“(一)”、“1”、“第一”或“首先”顺序排列,一般不用“①”号。根据文章叙述层次,不需要全用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可反顺序使用。
2.“一”后加“、”号,“l”后加“.”。(一)、(1)不加任何标点,“第一”、“首先”后面均要加“,”号。
3.用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时,如每段文字不长可在一自然段内接排,如每段文字均较长,可各另起一自然段。
二、关于数字的使用
(一)参见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新闻出版署等单位颁发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暂行规定》。
(二)特别要注意:
1.文中数字凡能用阿拉伯数字的均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如:80年代、10亿美元、5年以下、《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等等。
2.百分数和几分之几,一律使用“%”和“X/x”,而不用“百分之五十”、“四分之一”。另 x%-x%不能省略成x-x%。
3.年份中的前两位数不可省略,如:“99年”应为“1999年”。
三、关于参考文献
(一)参见《经济研究》参考文献索引及附录编排方法。
(二)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l.凡在文章中出观的对别人观点的引用,在参考文献中都必须有所反映,不得遗漏;反之,如参考文献中有而正文中无对应引用,则可删去,或补上正文的引用。
2.参考义献一律不加序号:排列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按姓氏拼音字母序列,外文按英文字母序列、中译本排入中文序列。
3.每篇参考文献需注明:姓名,文章或著作发表年份,《文章名或书名》,《期刊名称》第X期或出版单位;如出版单位系两个以上须用“与”字相连,如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三联书店。
4.马克思等历史人物的著作,一般按英文版来注年份,但在不能准确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变通为:“(马克思,中译本,1995)”。
四、关于表格和公式
1.表1、表2……序号一律排在表左上角,后面不加标点符号。
2.表下须注明资料来源,在来源中如系引用年鉴数据,应按下式注明《xx年鉴(年号)),如不是一本,则可用《xx年鉴》xx、xx年卷。
3.正文公式的序号一律靠右空两格。
五、关于标点符号
1.注意区分“、”号,“,”号,“;”号的规范使用,不得混用。
2.借喻词一般需用“”号;课题名用“”号,不用“《》”。
3.尽量避免出现一句话几十个字甚至上百个字的情况,要用标点适当隔开。
六、关于作者单位等的标注
1. 作者工作单位和电子邮件地址等个人信息将放在文章首页的题注中;
2.除了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可以注明外,其余一律不注明作者职称和职务;
3.单位后需加注邮政编码和电子邮件地址(多位作者时可以仅注一个电子邮件地址)。
七、关于脚注(页下注)
1.脚注以“①,②,③……”表示,仅在当页连续排序。
2.脚注中有文献引用的,应参照“参考文献”的体例编排。
3.正文中脚注号的位置一般在标点符号之后,如“,①”、“。②”等,除非专门用来说明句子中的某个词,如“……凯恩斯主义①……”。
八、关于外文的编排
l.参考文献中的外文,除虚词以外,第1个字都要大写;杂志名用斜体。
2.正文中出现的一些术语的外文对应词需加引号的,用“马克思主义”(Marxism)、而不用“马克思主义(Marxism)”。
3.英文提要中的关键词和JEL分类,第一个字母也全部大写。
参考文献索引及附录体例
--------------------------------------------------------------------------------
一、文章当中的文献索引与注释方法
(一)基本方法
在文中引用文献(包括引用原文)时,不作注释(无论是脚注还是尾注),而是在引用处加一括号,括号中注明:(1)作者姓名;(2)出版年份(不注月份),包括刊物的出版年份;(3)如有必要,注明页码。
几种具体情况:
(1)基本方法举例:
例:“这就是有人所说的‘短期行为’(李四,1989,第34页),……”。
(2)不需注作者,也不需注页码:
例:“…这一点张三(1990)已经有所论证。”
(3)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也需注明人名。
例:“笔者曾对此做过说明(王五,1987)。”
(4)正文中若直接出现作者姓名和文章标题,可只注出版年份及必要的页码。
例一:“这就是李四在《论供给》(1988)一文中所论述的。”
例二:“张三在《论需求》一文中指出:‘需求是经常变化的’(1990,第57页)。”
(5)同时引用多篇文章时可在一个括号中一起注明,不同作者的文章用分号分开。
例:“不少人都曾指出(张三,1987;李四,1990),……”。
(6)同时引用一位作者的多篇文章时,可在一个括号内注明。
例:“王五曾多次指出这一点(1987,1988a,1988b,1990)。”
(二)译文与外文文献注释方法
(1)引用中译本文献,文中仅注明:作者的中译名;中译本的出版年份;必要的页码 。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过剩’(约翰,1990,第4页)。”
(2)引用外文原文文献,在文中直接注原文人名,不必翻译(人名一般只注姓) 。
例:“这就是有人分析过的‘短缺’(David,1985,p.55)。”
(3)既有中文文献,又有外文文献,分别注中文与外文。
例:“不少人就此作过论述(张三,1988;John,1989)。”
二、文后参考文献编排方法
(一)基本方法:每篇文献按以下顺序注明
(1)作者(们)的姓名;按姓氏拼音的第一个拉丁字母排序。
(2)出版年份;若同时参考同一作者同一年发表的几篇文章文献,在年份后加注字母a,b,c等。
(3)文献名。
(4)出版者或刊物名称;若为论文集,要注明,并注明编者。
(5)第x卷,或刊物期号。
(6)第xx—xx页。
例:张三,1989:《论市场》,《经济研究》第8期。
例:李四,1991a:《论计划》,经济出版社。
例:李四,1991b:《论计划与市场》,载于王五编《计划与市场》(论文集),经济出版社,第59—69页。
(二)译文文献编排方法
(1)译文文献以作者的中文译名打头,再接出版年份。
(2)出版年份仅注所引文献中译本的出版年份。
例:“约翰,1978:……”。
(3)译文文献的中文标题。
(4)在文献名后可注明“中译本”。
例:“约翰,1978:《论需求》,中译本,译文出版社。”
(三)外文文献编排方法
(1)所引文献为外文原文,不论世界上是否存在该文的中译本,都可按外文原文文献处理。
(2) 以作者姓名原文打头,姓名必须首字母大写;姓在前,并用逗号与后面的名隔开;名用缩写时,必须用实心点标明。
(3)出版年份。
(4)文献标题。每个实词应首字母大写。如果所引文献是文章,必须用双引号括起来,如果是书籍,不用引号;
(5)杂志名或出版社。如果是杂志,用斜体表示;如果是出版社,保持正体。
(6) 第x卷,或刊物期号;
(7)以上各项在同一行连续排列,中间用逗号隔开。
例:John, D.,1956, “On Demand”,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 Feb., PP15-25. 例:John, D.,1956,On Demand,Oxford Press .
(四)参考文献总体排序方法
(1)中文文献(包括中译文献)按作者姓氏拼音第一个字母单独排序。
(2)外文文献也按作者姓氏拼音第一个字母单独排序。
(3)同时有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时,为整齐起见,中文文献全部排在外文文献之前。
三、关于其他注释:
按上述方法注释参考文献时,其他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注释(如脚注),不受影响,所不同的是:在内容注释当中所涉及的文献,按正文中同样的文献注释方法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