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重大开题与发展经济学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 > 国家社... > 正文
人老心不老,前进不停止--张培刚教授在开题报告会上的讲话实录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9-01-1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专题
开题报告会暨发展经济学论坛学术研讨综述
杨国辉、彭建平
 
2006年12月10日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和中青年学者张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开题报告会暨发展经济学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八号楼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湖北省省委宣传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武汉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和领导出席了本次开题报告会暨发展经济学论坛。
会议首先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致词对莅临会议的专家、领导表示热烈欢迎,肯定了该课题立足于中国这块沃土来研究发展经济学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并坚信该课题在张培刚教授领衔下和各有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一定会取得重大的成功。
本课题的首席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随后发言。张老首先随兴作了一首打油诗表达了参加此次会议的高兴之情,也使大家感到了他的博学和幽默,其中“人老心不老,前进不停止。”更是表达了他尽管已94岁的高龄,但仍然满怀激情,努力向着学术研究前进的决心。张老结合中央刚刚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八条任务,指出“新型工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十分重要,并结合自己当年做博士论文前实地调查研究的经历,强调了要做好本次课题,一定要认真地进行实际调研;一定要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要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开展研究,不断探索。最后张老说道:“我已达94岁的高龄,仍然有志向和愿望,同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一重大课题”。再一次表达了张老完成此课题的决心和信心。
课题组另一位首席专家张建华教授代表课题组介绍了课题实施计划。张教授从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的基本框架、课题的预期突破点以及课题的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四个方面向大家作了汇报。在谈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时,张建华教授指出:中国经济经过28年的改革,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面临着如产品产能的生产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之间的协调等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和矛盾都与现行的工业结构不合理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所以要以新型工业化为战略指导来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本课题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思路就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条新路径,从而实现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张建华教授接着用三个模块对课题的基本框架做了介绍。即从微观的层次来探讨工业结构的升级合理化和标准化的研究,这是本课题的中心模块;第二模块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战略思想朝着提升科学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朝着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方向发展;朝着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方向发展的三大导向问题;第三个模块是研究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如何应处理好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协调;与在开放失衡的条件下国际经济之间的协调的三大协调关系问题。在谈到该课题的预期突破点时,张建华教授强调了希望通过调查和研究,建立一个中国化的测评体系和长效机制,以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并以自主创新为角度建立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结合主体功能区建立产业布局调整的动态分析体系;并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问题。最后就课题的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作了简要汇报,表示要以高质量的成果来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佘志远同志谈了对课题的几点希望和意见:指出本课题关键重在应用,要在对实际情况很好了解的基础上,对党和国家要解决的工业化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在研究过程中要与有关实际部门做好实质性的合作,并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过程总结出一些与实际部门合作的经验;希望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华中科技大学培养经济学方面的人才和其他学科的人才,并希望学校对此课题给予格外的关心和支持。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代表专家发言中谈到我们现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传统工业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不同:第一是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来加快我们工业化的步伐,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二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而这两点正是中国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此课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创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又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副书记代表学校对课题做出了承诺。表示要把此课题列为学校的重点科研项目,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保质保量的完成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条件;要发挥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功能,为课题能正常进行、按时完成和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发挥积极的作用。欧阳康书记也对课题组提出:一定要珍惜机会,高度重视,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在一个大的国际视野中来看中国问题;并强调研究既要重视理论创新,更要注重实践意义,尤其是为我们国家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课题组主要成员徐长生教授主持了随后的发展经济学论坛。来自国家发改委对外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研究员和国务院研究中心李佐军研究员结合本课题就“中国加入WTO后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安全”和“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张燕生研究员对“中国加入WTO后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安全”的问题谈了几点主要看法。首先,他指出由于我们已经加入WTO了,所以新型工业化的背景应该是全球化。张研究员独到地把中国加入WTO前的产业分为了三类:即第一类是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类产业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利大于弊,比如纺织服装;第二类是比较竞争劣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是可能取得竞争优势的,比如生物医药;第三类是较长时间有竞争劣势得产业,比如农业、汽车等。随后张燕生研究员以入世5年的实际情况来对当时的分类做出是否合理的判断。他谈到在第一类有竞争优势产业入世后确实取得了进步,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类产业的贸易摩擦也是最大的;其次,汽车等弱势产业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外来竞争压力不仅使产业技术和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增强了钢铁等配套能力,而且由于民营等混合所有制企业参与竞争,在中低档车中开始建立自主品牌,自主开发能力得到提高以及建立了相应的国际营销体系;乳类、饲料和纺织原料等农产品的净进口的大幅度增加,由于此类产品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所以入世为我们解决了资源的硬约束问题,也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思想。
接着,张燕生研究员就入世后过渡期的产业安全问题提出了八点看法:(1)入世后对我们冲击最大、考验最大是体制问题;(2)外资开始并购我们的金融、物流、研发、技术等,而用来维护我们的根本利益是的法律条款非常缺乏;(3)要面对的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外部压力和国内要素成本的内部压力;(4)面临的摩擦具有特殊性。一是摩擦在竞争结构不高的需求端,二是中美更多摩擦涉及到国家安全方面;(5)外资出现了独资化。使中国企业获取新技术来源、干中学和模仿创新的难度要大于预期;(6如果整个经济结构不调整,很难实现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低能耗和低污染问题;(7)经验、知识和人才严重不足;(8)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特点的不同而如何选择发展战略的问题。
张研究员谈到自主创新问题时,结合引进外资和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的矛盾,主张应该在保证知识产权自主性的前提下,积极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在引进来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即实现知识产权的本地化。就是专利权和知识产权应掌握在中国本地企业手中。最后,他强调了在进行自主创新时,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为创新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佐军结合本课题发表了关于“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讲演。
李佐军研究员首先谈到要正确全面理解新型工业化。即新型工业化仍然是工业化,但我们要研究的新型工业化由于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在知识和技术环境、国际市场环境和资源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时代背景;而与我国自己过去的工业化相比,对外体制、城乡体制和区域发展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面临一个新的体制环境。所以新型工业化应具备以下新内容和新特点:(1)知识化和信息化应该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2)新型工业化必须直面全球化,必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3)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应该是市场而非政府,应该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4)新型工业化应在城乡之间协调推进,将更多的农民纳入到工业化的轨道上;(5)新型工业化应使各个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市场竞争使产业在各区域之间公平布局;(6)新型工业化应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7)新型工业化应有新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
随后,李研究员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阐述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从成本方面讲,由于我们现在还存在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成本的比较优势,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有相当的竞争力。但近年来,土地、资源、交易、环境、人才和劳动力等成本都在不断上升,低成本的时代即将过去,必须面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而推进新型工业化正是降低综合成本的需要。从收益方面讲,因为新型工业化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提升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及延伸产业链、深化产业和企业间的分工写作,从而提高附加值。
另外,李研究员很好地总结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的产业结构升级演变的一些基本趋势。比如三次产业中非农产业比重越来越高、农业内部现代化农业比重越来越高等。在谈到目前我国所处工业化阶段时,李研究员指出现在普遍认为的处于中期或中后期的说法没有突出阶段特征,而独到地提出了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说法,其分析依据有:(1)系统研究了英美国家的历史后发现它们都经历过这一阶段;(2)研读了霍夫曼、张培刚等工业化理论权威的著作后,发现他们都提到过此阶段,只是说法不同;(3)从我国现实的情况看,2000年以来我国重化工业比重不断在上升。
最后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李研究员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1)要注重微观基础的分析。工业化、产业结构升级都是大概念,所有这些宏观的概念都要落实到微观的主体—企业的分析;(2)要注重分工演化(专业化分工)分析,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来把握工业结构的升级;(3)要注重制度分析。工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不应由政府来主观安排,而应建立某种机制,通过制度的引导自动去实现;(4)要注重要素配置分析。因为工业结构的升级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断提高现代要素、高级要素(如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等)在要素之中比例,不断改变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之间的配置关系。
总之,本次“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开题报告暨发展经济学论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与会专家和领导对课题的开题论证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支持,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相信这样成功的开头必将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开题报告会暨发展经济学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研究发展经济学对于我国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少走弯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此外,中国经济近30年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历史奇迹,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过程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一切为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沃土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国这块沃土上研究发展经济学是大有可为的。
长期以来,我校的发展思路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注重“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坚持“入主流、重交叉、创特色”的方针,凝炼学科方向,积极发展新兴应用型人文社会学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同时,以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或提供决策咨询为目标,注重构筑新的研究平台,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力争在基础研究方面产生一批有重大或较大社会影响的成果。
我校经济学科在本课题的首席专家张培刚先生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特色鲜明。张老被学术界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目前,我校的发展经济学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颇具活力的学术创新团队,为高质量地完成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位来宾,我校文科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得到了国家社科规划办和湖北省各级领导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此,我再次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祝此次开题报告会暨发展经济学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人老心不老,前进不停止
---张培刚教授在开题报告会上的讲话实录
 
我开头有几句开场白。今年四月间,我们这里开了个会[1],有的同志参加了这个会,当时我作了一个顺口溜:(如果按讲稿念,两分钟就念完了,既然大家来的不容易,特别是我感觉到很亲切,所以要多说几句。) “老汉九十三(我七月过生,那时还没有满七月,所以我那时九十三),讲话千百遍,今天头一回,要照讲稿念,年龄不饶人,诸位多包含。”为什么作六句话呢?大家记不记得中国第一首白话诗,胡适之先生作的就是六句。有没有谁记得胡适之先生作的那首诗啊?没有人知道那我就来念一念,我在读中学时就记了这首诗,“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就是六句话,所以我作的这个诗也是六句。昨天晚上为了今天要开会,我又凑了六句,既是打油诗,又是顺口溜。现在过了七月了,我就九十四了。“老汉九十四,讲话千百次。今天第二回,当场要口试。人老心不老,前进不停止!”讲了这三首诗,当然也不能叫诗,三口顺口溜,诗是表达人之心情,也可以叫做占口诗。现在我就念我的发言稿。
首先,我作为这个项目的首席主持人(本来还有个张建华老弟,他是我的学生),向今天到会各方面的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我这个眼镜戴着又看不见,脱了要这样看,请大家原谅!)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批准了这一重大科研项目,这表明是国家给予我们的信任和支持,对于这一点,我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学校的领导也到会了,也在此表示感谢。
最近,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八条任务,(这八条我也没完全看到,看到也不完全记得了,在这里我就念一下)这就是:第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第二、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四、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五、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第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八、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并且强调要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的这项课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945年,距离现在已经61年了,今天是2006年。当时,1945年我在哈佛大学快要写完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我对工业化下的定义是“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Industrialization may be defined as a process in which changes of a series of strategic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re taking place),这个定义有点特殊有点特别。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更为完善和通俗易懂,我将这篇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时,我把它改写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我所下的这个定义,与当时国际上的学者大不相同,我自己认为我的定义要广泛的多。再就是因为它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过去一般人以为工业化只是搞工业,把农业丢掉,其实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不应该只是Industry,应该还包括农业(Agriculture)。因为都是产业,所以工业化应该是产业化,工业要产业化,农业也要产业化,所谓产业化就包括科学技术的引进和现代化,由一个小农生产变为一个现代的农业生产,所以要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总之,我们不仅要建设工业化的城市,而且要建设工业化的农村。所以我的这个工业化的定义不仅包括工业也包括农业,不仅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这就要广泛的多。
现在,我们接受了这个课题的任务。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现在社会上的人很浮躁,沉不下气来,而且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要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开展研究,不断探索。当前的有利条件是,可以利用电脑掌握信息,这是一大进步。但同时也要深入下去,进行调查研究,因为中国还有很多落后的地方,我们一般的农村还相当落后。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也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调查研究十分重要。记得1934年(72年前)我刚从武大毕业的时候,那时我21岁,到当时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工作的6年中,(当时我21岁到26岁),那时社会科学研究院还没成立,严格讲叫社会科学研究所(包括经济在内),当时的社会科学研究所是陶孟和先生领导的,他强调调查研究,所以我亲自走遍了各个省特别是河北、浙江、广西等省深入乡村农户,扎扎实实地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浙江搞得最多,和一个老朋友,他搞浙东,就是绍兴;我搞浙西,浙西就是杭州、嘉兴等浙江最发达的地区,写了《浙江省食粮之运销》;后来又在广西调查研究后,写出《广西粮食问题》、《清苑的农家经济》。这三本著作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如果不是这6年的实地考察,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根底,加上在哈佛的深层学习(我当时在哈佛用5年读了两个学院,一个是工商管理学院,一个是文理学院经济系,)我是写不出后来在哈佛大学获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其基础还是在国内那6年的调查研究。
我一生立足中国,贫穷落后的中国(现在当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结合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研究农业国如何才能够转变为工业国,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也就是研究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才能走上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年我已到了94岁的高龄,仍然有志向和愿望,同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一重大课题。
项目实施计划
--课题首席专家张建华教授
 
我代表课题组向各位简要地介绍一下项目实施计划。分四个方面,请领导和专家指教。
(一)课题背景和意义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8年的发展,可以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工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已经基本实现了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并且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加工厂,目前我们已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带来了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与此同时,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为我国改变过去带来了新的技术,但我们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工业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从产品、产能的生产过剩,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规模小,产业布局的不合理,以及技术含量低,能耗比较高,环境破坏等等问题,这是从工业结构方面。而且在整个的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中,也仍然依然面临着新的矛盾和困难,包括产业之间的协调、劳动力大量的剩余、国际经济中处于产业失衡状态,这一些问题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的与现行的工业结构不合理是相关的。所以要以新型工业化为战略指导来推进我国经济的调整和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本课题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思路就是要探索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条新的路径,走一条符合国情,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新的路子,要用新的战略和新的思维来构造我们的发展战略,那么这个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关系到中国经济能不能长期的保持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惠及到全体民众,确保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讲,新型工业化的思维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我们重新构建一个理论,适合中国的国情,适合二元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的特点,来丰富和完善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需要寻找以自主创新为中间环节的新的路径,来从理论的高度上探讨如何协调在经济发展当中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方法,寻找可靠可行的一些政策措施,和转换机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都比较大,
(二)课题的基本框架
由3个大的模块组成
1、中心模块——工业结构的升级合理化和标准化的研究。主要从比较微观的层次来进行探讨。
2、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战略思想的三大导向。就是朝着提升科学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朝着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方向发展;以及朝着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方向发展。
3、在研究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三大协调关系。包括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协调;包括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协调;以及开放失衡,国际经济之间的协调问题。       而这3个模块构成6个主要的内容:
(1)理论研究部分,着重研究优化升级的内涵、目标、标准、机制、测度、指标体系,探讨升级的机制,研究一般的规律,特别是着眼于创新带动工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寻找高度化的标准,寻找合理化的测度标准。
(2)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现状分析和建设机制研究。试图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来对现状和历史作一个客观的评价,建立一个较长期跟踪的监测机制,来开展实际的研究。
(3)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来指导我国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三大导向进行具体的展开研究,包括从技术层面、包括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及从人力资源
(4)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具体的探讨里面的一些机制,包括产品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
(5)结合三大协调关系,包括和其他产业、区域协调和外资经济之间的协调。
(6)关于政策方面的研究。要探讨为党和国家在新型工业化的决策当中,在新的一轮的战略制定当中作出我们的一些贡献。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政策建议。
(三)预期的突破点
1、希望建立一个中国化的测评体系和长效机制;试图在全面把握工业化内在本质基础上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条升级的测评体系,且作一个长期的跟踪研究,
2、建立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寻找依靠自主创新的新路径,特别要结合转型的特点,从创新的角度进行探讨,
3、结合主体功能区建立产业布局调整的动态分析体系,试图建立一个面向全国的、开放的、具有梯度效应和差异化的产业布局调整的动态分析体系
4、以全球化的视角来考虑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问题。因为中国已经离不开世界,中国已经在全球化中,我们必须迎接这种挑战,利用好两种资源来推动我们的发展,我们要紧扣现实问题,开放式研究,把实际的问题和理论研究紧密结合。
我们将把一些案例的研究和政策的研究紧密结合,将大量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进行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分析,也会大量运用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争取掌握在第一手的基础上对国情有更好的了解,因此在研究当中,我们试图贯彻几个基本思想:(1)始终脚踏中国的大地,紧扣中国发展的国情的实际特点来开展研究;(2)始终抓住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的深入研究,(3)始终以新型工业化的思想来考虑协调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当中的各种矛盾(4)始终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视野来考察中国的问题,(5)始终要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从区域的不协调的角度,更多的去统筹考虑(6)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的变化,宏观调控的因素也要多加考虑。探讨与市场结合方面的一些新的路径。
(四)计划和预期取得的成果
我们要像张老强调的要开展实地研究,深入到中国的实际当中,利用现代化的便捷的文献资料,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论坛,课题组的讨论,走访,使我们的研究更实际,更符合我们的国情。时间安排上用3年的时间,联合国内的著名机构,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兄弟院校,统计局,国际合作伙伴英国利兹大学。利用这些合作,在未来三年中,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把课题做好。最终奉献给学术同仁的是中国化的发展原理--如何寻找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理;奉献给党和国家决策的是关于实施新兴工业化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有效升级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佘志远同志的讲话
尊敬的张老先生、各位来宾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出席张老先生和张建华老师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开题报告会,首先我想表达一个敬意,对张老先生以94岁得高龄来领衔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表示敬意,感到非常荣幸,有张老的领衔,我们对此项目的预期就有了几分安心;但是今天张老又以94岁高龄出席这一次开题报告会,说心里话我又有几分不太安心,生怕我们的这次开题报告会张老的参加,给他带来生活上一丝的不便。我也是学经济学的,在上大学时,就读过张老的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农业与工业化》,但我对张老经历的了解是通过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对张老的一生、对他的经历和磨难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今天听到张老的开场白,我就具体地感受到了张老的情怀博学,所以在此我要代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向张老表示衷心的祝贺,祝张老能够健康长寿。
我对课题提出几条希望:
1、本课题重在应用,主要对党和国家要解决的工业化问题拿出具体的建议。工业化的原理国际上有,但中国的原理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去探索,在对实际情况很好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议。
2、要做好课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与有关实际部门做好实质性的合作,我们现在的大学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我们的课题组有国务院研究中心等部门的参加,因此怎么样与实际部门进行合作,希望课题组能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一些合作经验;就像张老刚才讲到的调查研究对他写博士论文的重要,所以没有对生活的感悟是不会有真正的经济学的。
3、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在华中科技大学培养人才,带出经济学的人才和其他学科的人才。
4、希望学校对课题组给予特别的关心和格外的支持。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代表专家发言
今天参加张培刚先生和张建华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2006年重大项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开题报告会,首先对张老和张建华教授中标这个项目表示热烈的祝贺。我在今年也向国家申报了一个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因为我搞发展观研究也有7、8年时间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我感到很亲切、很熟悉,刚好和我研究的方向比较吻合,所以我申报了这个方向,也花了一个多月来论证这个项目,遗憾的是这个项目没有得到评委的认可,总共有5个申报科学发展观方向的,最后只有一个立项。可能原因是像佘主任说的应重视应用方面。只是想以自己申报不成功的经历说明申报的难度,很不容易,是百里挑一。张培刚教授和张建华教授申报的这个项目基础雄厚,科研团队实力强大,论证水平相当高。
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思路,也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与传统工业化而言,我认为新型工业化新在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如何利用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我们工业化的步伐,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这两点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遇到过的挑战。因此,中国如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果搞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个题目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创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相信在张老的带领和指导下,在张建华老师为首的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此课题的研究将会不负众望,取得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为党和政府提供一个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我们期待着!最后再次对张老和张建华教授中标这个重大课题表示衷心祝贺!
学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代表学校对项目管理的要求和承诺
这个课题的级别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格最高,最为重要;承担着中央、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指导思想,对我校的文科建设也非常重要。是我校继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的重大攻关项目: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国家科技部的重大攻关项目:科技进步与法治建设等重大项目后的又一重大成功,也反映了我校文科建设在上层次、上水平不断作出努力,得到社会关爱的,同时也赋予我们机会的方面。有张老的指导,张建华老师一批优秀学者和研究团队,相信一定会取得成功。
学校对此项目高度重视,作为学校文科的直接负责人我代表学校作出表态和承诺:
1、把此课题列为学校的重点科研项目,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保质保量的完成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发挥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提出解决存在的问题,对课题的正常进行,按时完成,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发挥积极的作用。
2、在课题的研究期间,为课题的首席专家和主要研究人员,根据他们的需要合理适当的减少其他的教学工作,保证他们每年有6到8个月的时间全力投入到攻关项目中。
3、学校根据需要为首席专家和部分研究人员配备研究助手,并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同时学校在研究机构、研究设备、研究资料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
4、根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要求做好严格的检查。
也对课题组提出要求:
1、张建华同志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工作,要珍惜机会,高度重视,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在一个大的国际视野中来看中国,把中国的事情放在中国近百年发展,近几十年发展和长远未来发展的视角中来加以研究,加以规划。
2、不仅要发挥经济学院已有的教学科研的力量,还要注意和校内外部门的合作,使他们能参与到这个重大项目中,使的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代表国家级的水平。
3、既要重视理论,更要注重实践,不仅要理论创新,也要更好的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尤其是为我们国家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政策建议。
中国加入WTO后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安全
张燕生
国家发改委对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已入世五年,就当前中国的情况,我主要从新型工业化、产业安全问题及自主创新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新型工业化的背景是全球化
新型工业化的背景是全球化,即中国加入了WTO。加入WTO前,当时国人的普遍看法是“狼来了”,真有点风声鹤唳。其实,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产业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有比较优势,可能取得全球竞争优势,在加入WTO后,利大于弊的产业,如纺织、服装。按照乌拉圭回合所达成ATC协议,从1994年到2005年1月1号,分三个阶段实现全球纺织服装的贸易自由化,即取消全球纺织服装的配额,这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应是福音;第二类是有竞争劣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能取得竞争优势的,如生物医药和绝大部分产业;第三类是较长时间有竞争劣势的产业,如农业、汽车、金融。从入世5年实际情况来判断,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其竞争力得以增强,长期困扰纺织、服装行业如印染、面料等技术瓶颈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中美之间签署的特保条款,最终形成目前的状况是:ATC对全球其他国家来说是开放,而中国却是例外。其次,作为弱势产业如汽车,经受了真正的考验,长期梦寐以求的自主知识品牌如吉利、奇瑞得以出现,而到现在为止,一、二、三汽等国内汽车龙头老大却没有一个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由于我们面临能源的硬约束,乳类、饲料和纺织原料等三类农产品的净进口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这三类产品的进口相当于进口全球水资源和土地。
二、入世后过渡期的产业安全问题
入世后,感觉到最为深刻主要有:第一,关税措施不可怕,非关税措施取消也不可怕。实际上,融入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冲击最大、考验最严格的是体制。体制阻力成为发展新型工业化最大的瓶颈,如最具竞争力的纺织服装在全球贸易中受到最大的障碍就是体制的束缚。第二,入世后,外资开始并购金融、物流、研发、技术、高端制造业等,开始并购我们的核心资源、战略资源。面临的挑战不是外资并购问题,而是在外资并购下,如何来维护我们的根本利益?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严重缺乏。我们原来简单地把市场经济理解为放权让利,而现在发现这种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第三,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外部压力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的内部压力很大。去年,人民币升值是在我国人均GDP仅占美国人均GDP3.6%,而当时日元面临升值时,日本人均GDP达到美国的60~70%,在经济赶超的早期就出现了这中压力,这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和平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第四,中美、中欧之间的摩擦有两点明显不同于日美之间摩擦。其一,摩擦不在供给端,而在需求端。中美、中欧真正的摩擦远远没有开始;二是日美之间的摩擦主要在经济方面,而中美更多的是涉及到国家安全方面。第五,新型工业化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外资出现了独资化。外资开始在华生产和销售、开始相互配套、空间集聚,千方百计地限制技术扩散和技术外溢。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中国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第六,树立科学发展观。要限制“两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 这是对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第七,知识不足,能力不足,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度低。首先是能力问题,其次是发展战略转换,如中部崛起有没有可能走沿海发展道路,西部有没有可能走沿海发展道路?中西部的发展模式,内陆地区的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怎么走?理论上重视不够。
三、自主创新
国际产业转型目前是一个分层的动态变化过程。美、日、欧等处于第一层次,其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知识和资讯管理为基础的高增值新兴服务业,另一类是以创新科技和资讯科技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制造业。这些新兴产业是推动创新浪潮的先导、促进发展的新增长点、“创造性毁灭”旧经济结构的引擎,美国在这轮发展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第二层次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台湾、巴西、印度等。按国际标准衡量,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研发和创新大多不具原创性,仍处于新兴产业的引进、模仿、局部创新以及为第一层次提供加工制造、分销等环节的发展阶段,如韩国的电子产业、台湾省的IT产业、巴西的飞机制造业、印度的软件业等。
中国作为一个开放中、改革中和发展中大国,国内产业结构呈现出从低到高、从西到东的动态多样化结构,主要是二元结构:一元是成熟技术和适用技术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传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一元是创新科技和资讯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新兴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如何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并向新结构转型升级,如何扩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并成为下一轮结构转型的引导产业,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二元结构的途径有:通过开放和国际合作,使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劣势转为竞争优势;通过开放和强化竞争,使跨国公司技术扩散和外溢以及本地化得以快速发展;通过外资经济与内资经济优势互补和合作互动,使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生产体系;通过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战略,提升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保障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和产业安全。
中国FDI战略经历了几个阶段:①弥补资金、外汇不足的两缺口;②重视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③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④增强全球综合运作能力。中国选择引进FDI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引进外来竞争压力,激活市场经济因素,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促使产业竞争力由自然禀赋转向要素禀赋。其次,是在27年注重“引进来”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开始逐步转向外资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本地化,同时激活本地企业建立和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和自主国际营销渠道。但从非主流到主流,到中高端,企业面临更大风险和外来竞争压力。引进外商投资与建立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二者是否存在矛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一些分歧。有人认为只要在中国经营的企业都算本土企业,那么外资企业和其研发活动也是中国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我认为,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虽然创新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而知识产权一定是自主的,即专利权和知识产权掌握在中国本地企业手中。如果外资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及知识产权都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一部分,将夸大我们自主创新的水平、能力和实际努力程度。也有人认为自主创新则要完全自力更生,这也是非常狭隘和不利的。应该在保证知识产权自主性的前提下,积极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在引进来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即实现知识产权的本地化。这也包括创新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培育和增值,核心是把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人才转化为中国本土的技术、管理和人才。在这两者之间肯定存在一些矛盾,因为建立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实际是上是给外资企业培育强大的新竞争者和一个更加开放竞争的环境,这是跨国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自主创新还是应该脚踏实地的以本土企业为基础。提高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①企业家是创新的基础,在技术、市场和管理创新中,管理创新更重要。②政府职能是创造软环境,如低税费、少管制、多鼓励、能者上的制度软环境。③金融和投资市场体系,提供创新激励;④财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秩序;⑤研发中的联合和合作,企业是官产学研的核心;⑥健康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和社会保障。
 
基于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佐军
 
一、全面正确认识和理解新型工业化
(一)新型工业化仍然是工业化
不能脱离工业化来谈新型工业化,特别要强调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当今科技的发展,工业化不仅仅是工业比重在国民经济比重的上升过程,还包括农业的现代化,甚至也包括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从广义角度来来定义研究工业化。因此,在《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课题研究中要从工业化的本质来理解工业结构的升级,不仅仅只从工业单方面研究工业结构的升级的问题。
工业化的本质是专业化,工业结构的升级实质上是在产业结构方向分工加深的过程。工业化的最佳机制是市场化,如果离开市场化这个基础来研究工业化,会误入歧途;工业结构的升级不是为了升级而升级,如不能人为规定工业结构中高新产业的比重一定要达到多少,一定要根据市场规律来确定工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进度、程度,离开市场机制,工业化将举步维艰;工业化的基本保障是法治化。
(二)新型工业化与先行工业化国家、我国过去的工业化的对比
1.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新型工业化主要新在时代背景不同,主要表现在:(1)知识和技术环境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进行工业化与先行工业化国家当时所处的大的经济环境很不一样;(2)国际的市场环境不同。现阶段进行工业化,要在WTO的规则下进行;(3)资源环境不同。先行工业化国家进行工业时,资源还是相对充分的,环境的容量还比较大。而现在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2.与我国过去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主要新在体制环境的不同。(1)对外开放的体制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所进行的工业化是封闭的背景下,而现在我国已成为WTO的会员国,是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且过渡期也很快就要结束了。(2)城乡体制不同。原来的城乡分割体制很严重,现在通过改革开放,城乡分割体系已经打破了。(3)区域发展体制不同。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三)新型工业化应具有的新内容和新特点
新型工业化新内容和新特点主要体现在:1.知识化和信息化应该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2.新型工业化必须直面全球化,必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3.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应该是市场而非政府,应该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4.新型工业化应在城乡之间协调推进,将更多的农民纳入到工业化的轨道上;5.新型工业化应使各个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市场竞争使产业在各区域之间公平布局;6.新型工业化应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7.新型工业化应有新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课题研究中应把指标体系的设计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四)政府对新型工业化的定义和提法
“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显然,我们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与政府的提法不完全一样,有些方面是相同的,有些方面是不同的。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降低综合成本的需要
从成本角度来看,我国已进入高成本时期,新时期要求降低消耗成本。我们现在还存在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和资源成本的比较优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有相当的竞争力。但近年来,土地、资源、交易、环境、人才和劳动力等成本都在上升,低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面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而新型工业化必须通过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竞争力,这是一个矛盾,但我们必须要面对。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经济附加值的需要。
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效益达到提升我们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提高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2.提升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3.延伸产业链,深化产业和企业间的分工协作。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产业结构升级演变的一些基本趋势
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1.三次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的比重要越来越高;2.农业内部现代农业的比重越来越高;3.工业内部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4.服务业内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5.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6.产业之间日益融合,不再是原来那样严格分离,而是互相包容的,如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日益融合、农家乐、汽车金融等;所以课题研究尽管明确的主题是工业结构升级,但不能局限于工业结构升级,视野一定要拓宽;7.产业组织和布局日益集群化;产业集群就是是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上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的一个现象;8.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越来越频繁,不仅仅是国际间的转移、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中西部有些附加值高的产业也向东部转移。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客观判断我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阶段
通常的说法是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或中后期阶段,但这样的判断没有明显的依据。根据我的研究,目前我国是处于重化工业阶段,这是此课题的研究必须正视和明确的一个背景,当然关于我国目前是处在重化工业阶段这种提法是存在争论的。我提出这个说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1.历史经验依据:在较系统的研究了英国、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中后期的经验,发现他们都经历过重化工业这个阶段。
2.理论依据:根据工业化的理论权威如霍夫曼(Hoffmann,W. 1931)、张培刚(1949)、钱纳里(Chenery,H. ,1960)、钱纳里和泰勒(Chenery,H.& Taylor,L.,1968)、撒克(Thakur,S.Y.198等人的工业化理论中,发现他们都提出了这一阶段。他们的说法是资本主义工业,也叫重工业。
3.现实依据:从我们国家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演变过程中发现,2000年以来,重化工业的比重在上升,发展速度在加快。尽管我们提出要向新兴产业发展,但这个阶段目前是不可逾越的。因为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部分居民已进入“大额消费阶段”,对重化工业产品产生了巨大需求;中国正在迈向世界制造业中心,为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始发挥主导作用,民营资本开始进入重化工业,为重化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为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空间集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革命对重化工业发展形成了支撑。
 
五、对《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课题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1.应给予《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课题足够的重视。因为该课题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工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可以延伸到很宽的领域,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等最后都要落实到产业结构升级上,这个课题的研究对我们国家的战略发展和政策的制定有非常直接的联系,因此要把这个课题放在非常高的境界来强调。
2.要注重微观基础的分析。工业化、产业结构升级都是大概念,所有这些宏观的概念都要落实到微观的主体—企业,通过对企业部门微观行为分析,来研究在原来产业结构下不能生存企业的原因,然后再分析整个工业结构的变化。
3.要注重分工演化(专业化分工)分析。工业化的本质就是专业化分工,如企业网络组织、产业集群的研究等等都是专业化分工。所以要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来把握工业结构的升级。
4.要注重制度分析。工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不是由政府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而是需要建立某种机制,通过制度的引导,自动去实现。
5.要注重要素配置分析。工业结构的升级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断提高现代要素、高级要素(如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等)在要素之中比例,不断改变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之间的配置关系。
    以上四个注重是我正在研究的“人本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部分,首先中间最重要的是人(经济人),然后是三大约束条件:制度、分工、要素,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战斗力的框架。
 


[1] 指首届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暨发展经济学论坛(2006年4月22-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