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孙鸿敞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当年张培刚先生也刚刚从美国回国担任武大经济系系主任,教授新生们《经济学》一课。“张老师口才不是很好,带有浓重的红安口音,但他板书工整,讲课认真。”孙鸿敞回忆,当时同他一起考进武大经济系的学生只有三四十人,可课堂上却挤坐着一百多人,“其他的都是政府安排的青年军,当时抗战(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嘛!”由于这门课用的是英文教材,尽管张培刚先生用中文讲课,且课后经常督导,很多学生还是听不懂,慢慢的上课的人少了。后由于1947年发生的“六一惨案”,学生们罢课,越来越多的进步学生开始投身革命,反对国民党当局腐败统治,“读书无用论”在青年学子中蔓延。
孙鸿敞是当时的少数派,他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一方面由于他中学时代是在香港的一所教会中学学习的,对阶级斗争知之甚少,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张培刚先生的影响。英文功底较好的孙鸿敞总是听从张老师的要求,课下多读英文版的专业书,有不懂的就主动向先生请教。珞珈山北坡的半山庐是武大单身教授们的宿舍,张培刚老师和吴于廑老师那时还没有结婚,都住在那里,于是半山庐就成了孙鸿敞每晚和同学散步常去的地方。在没用取暖设备的冬天,师生一群经常围着炭盆畅谈学术、政治和理想。后来孙鸿敞也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为校学生运动画一些宣传画,开始融入青年学生革命洪流之中。
1949年初,师生们开始为迎接解放做准备了,张培刚学生组织了系里的教授们开办“新民主主义讲座”,轮流宣讲革命的道理。作为是班代表,孙鸿敞负责印讲义,那时与培刚老师接触得比较多,经常听他憧憬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蓝图,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学者,为了祖国富强而怀揣的一颗赤子之心。
1950年孙鸿敞毕业参加工作后,南北辗转,将近30年的时间没有和张培刚先生见面。期间听闻先生在“文革”期间的遭遇,孙鸿敞感慨万分。1979年,在张培刚先生和同学董辅礽的推荐下,从工作了20年的大兴安岭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才得以与老师在北京重逢,当时张培刚先生正担负编写《政治经济学词典》的工作。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思想界十分活跃,孙鸿敞经常跟随培刚先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接访各界学者,在他眼里,此时年过花甲的培刚先生精神饱满、风华正茂。
1981年,孙鸿敞随张培刚先生来到华工,开始从事他梦寐以求的教学科研工作,循着先生开创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方向,继承创新,敢于实践,开始用一个经济学人最好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
(记者:刘萍廖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