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有到哈佛时,就知道张培刚。因为能够考上庚子赔款出国深造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国内有志知识青年所共同向往的事情。通过这一途径,我国早年培养了大名鼎鼎的胡适、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自1933年公开招考以来,武汉大学多年来考取庚款留美的就只有张培刚一人,而清华、北大考取的则不少。正由于此,武汉大学一直引以为骄傲和光荣,常以此来勉励历届学生。
那是1944年冬天,我和同班同学陈文蔚一道,经过长途跋涉,风尘仆仆赶到哈佛。到了麻省康桥,想住进总司令宾馆(Commander Hotel),按照当时的规章,没有提前预定是无法入住的。我们两个青年书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账房问我们是否认识‘胡博士’,听口气似乎认识‘胡博士’就可以住下,我俩赶紧说认识,尽管连‘胡博士’是谁我们都还不知道。
稍作休息后,我们开始猜测,‘胡博士’到底是谁。在账房的指点下,我们到二楼一个房间去拜访他。敲门进去,看见两个人,其中一个中等身材,风度翩翩,就是‘胡博士’,另一位是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我们当时都不认识他们,只是礼节性地谈谈话。那位胡博士问我们是从哪个学校来的,我们说是武汉大学,他马上接着问,‘那你们是否知道张培刚,他在这里很有名气。’我说只是知道他的名字,但并不认识。胡博士就给我们开了一个介绍信,写上地址‘Walter Hastings Hall 8 号 张培刚’,下楼后我们才忽然领悟到,这位胡博士不就是享誉国际,曾任驻美大使的胡适先生么!这封介绍信我一直保存着,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了。
第二天我们拿此介绍信见到了张培刚。他给我的印象,不像有些留学生洋气十足,架子很大,而是是一身土气,敦厚朴质。”
那一年我24岁,培刚31岁,我们相识在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