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号下午2点,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培刚因病逝世,享年98岁。从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到远渡重洋的哈佛博士,从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到中部崛起理论首创者,张培刚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近百年的生命酝酿出深沉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心灵的牧歌!
【出牛叫声】
【出赶牛号子】
“哎嗨嗨嘿,哦呃噢……呢唠唠哦唉唠唠……”
一头牛,一把犁,一位农夫。挥动的牧鞭甩出一条流畅的弧线,悠长的号子回荡在空旷的田野。这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图在中国中部农村重复了几千年,这支土地孕育、生命滋养的牧歌在张培刚的心头萦绕了近一个世纪。
【出童谣《三岁的细伢会放牛》】
三岁的细伢,会放牛。么事牛?花牛。么事花?洞菜花……
红安县八里湾是大别山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少年张培刚就是唱着这首童谣,当起了放牛娃。放牛、砍柴、插秧、割稻子,张培刚什么农活都会干,八岁时就能推着独轮车,装上百来斤土肥,一步一晃送到田间。
农活的艰辛像独轮车的轮子,碾在幼小的心灵上。农村的贫困像稻田里的禾苗,种进童年的记忆里。沿着这根深长弯曲的车辙线,张培刚走出了家乡的泥泞小路。1930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在老师的指引和知识的灌溉下,张培刚如同破土而出的根苗,萌发出图强救国的理想:
【出录音】西洋经济史是任凯南先生,他讲英国产业革命的结果就是使老百姓离乡别土到城里流落街头。我心里当时就说,这个结果使农民遭罪得多,不能使工业化让农民离乡别土流落城市街头。
从张培刚生前的这段谈话录音里,我们能听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传中,张培刚这样写道:“大学四年,我不断思考,中国要免受列强欺凌,只有靠自身强大起来,因此必须探求如何才能使落后的中国走上实现先进富强的工业化道路。为此,我努力学习经济理论,也十分注意调查国内经济的现实状况。”
大学毕业后,张培刚选择了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从事农业经济的调查研究工作。河北、浙江、广西、湖北……六年中,张培刚的足迹遍布这里的农村和乡镇。妻子谭慧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青年学子张培刚以其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深度关注,在国内崭露头角:
【出录音】6年当中就是搞农业调查,那是村村调研,写了4本当时当初发表了3本,了解中国的整个情况,农业情况,怎么样走向工业国!
1941年,张培刚以庚子赔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系。三个学期后,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他转入了哈佛大学经济系。在他看来,工商管理只能成就个人的财富,而经济学却能实现经世济民的抱负。
在哈佛图书馆不足六平方米的空间里,张培刚废寝忘食地读书、摘录、做了几铁盒卡片。他的脑海总是浮现出村里人辛苦劳作的场景,耳边不时回响着一声声赶牛号子。身处异国他乡,这遥远的牧歌成了他心灵的故乡。
1945年,张培刚用十个月的时间写下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对于这篇呕心沥血之作,张培刚这样自我总结:“如果没有青少年的农村经历,没有大学毕业后走遍国内数省,先后六年实地调查,特别是没有一颗始终炽热的爱国之心,是写不出这篇论文的。”
凭着这篇论文,他成为摘取“大卫·威尔士奖”的第一个亚洲人。张培刚说,这个奖让他在国际上狠狠地牛气了一把:
【出录音】那个时候中国是很穷的,外国人非常瞧不起啊。你瞧不起,我也要为中国人争气、争光。这下张培刚就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片花】山里走出的放牛娃心怀强国理想:“不能使工业化让农民离乡别土流落城市街头”;15载潜心向学,首开理论先河:“这下,张培刚就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建国初期,张培刚带着满腹理论、一腔热血毅然归国,迎来的却是漫长的等待。请继续收听《百年牧歌》。
1949年2月,为了迎接新中国的到来,为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出力,已经在联合国任职的张培刚选择了回国。妻子谭慧说,这是张培刚心灵的归途:
【出录音】他总是觉得这个祖国在召唤他,很好的可以自己得到更高的学位或者更多的利,更多的钱,他都没考虑,总是回国了!
新中国如同一艘急于寻找航向的巨轮,它借助了苏联现成的航海图来发动中国工业化。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基本国情不同于苏联。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用别人的图开自己的船必然会走弯路。而张培刚的中国工业化理论恰恰是基于中国现实而设计的一张航线最近、成本最小的航海图:
【出录音】如果在中国50多年前没有像张培刚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话,我们可以原谅我们自己,不仅它有了,而且张先生毅然决然的从美国返回中国,这就是历史的遗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为何敬仰张培刚先生的原因所在吧!
1982年,世界银行副行长钱纳里教授来中国讲学,很多人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中国经济要怎么发展。张培刚的学生张建华清楚地记得,这位外国人给出了一个让人惊诧的答案:
【出录音】他说你要问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怎么发展,尤其是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话,鼻祖是在你们这里,他叫培刚张!
蜚声国外却在国内沉寂,张培刚令人唏嘘的际遇隐藏着一段历史的尴尬。
【出鸭子叫声】
空荡荡的水田、光秃秃的树枝、枯黄的衰草……冬天的向阳湖与中国其他的农村并无两样。湖北省咸宁城外,这个地图上难觅踪迹的湖泊,是张培刚生命中第二个放牛的地方。
“五七”干校向阳湖成了张培刚生命的栖息地。他每天第一件事儿就是把牛牵到有草的地方,点堆干柴,把随身带的馒头烤焦了吃。妻子谭惠说,他把这苦日子过出了甜味,跟牛的感情也更深了一步:
【出录音】他就总结出来,养牛无巧,栏干草饱,牛也打扫的非常干净,草一定要把它吃饱。临睡的时候要把它牵出去,解小手。
曾经烟波浩渺的水面早已成了耕地,向阳湖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90岁的程良骏至今还记得和张培刚一起放牛的日子,更记得1970年的那个冬天:
【出录音】我们两个人都在向阳湖上放牛,他说我的牛掉泥里头了……压混
两人连忙牵牛鼻子、拉牛头,可越是使劲,牛身陷得越深。当地农民见这情形,连忙扛来几根粗木杠,撬起牛肚子,大家齐心协力,很快把牛拉出了泥潭。这简单的一撬,让一直在冥思苦想的张培刚豁然开朗:“三农问题”集中在中部,成为重中之重。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小康,不就是要先撬起中部这个牛肚子吗?
20世纪80年代,张培刚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他的“牛肚子理论”:就是在沿海开放的同时实行中部崛起,带动西部开发,促成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认为,这个理论成为了“中部崛起”的理论依据:
【出录音】先生提出了牛肚子理论,特别强调中部地区尤其是湖北武汉,在我国地区发展格局当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先生多次讲,没有湖北武汉的崛起,没有长江经济带的腾飞,就没有长江巨龙的腾飞。这一主张也成为中部崛起战略决策理论的重要支撑之一。
向阳湖的放牛岁月是张培刚生命牧歌中不可或缺的乐章,也为他的人生低潮划上了一个休止符。
【片花】学术靠边,他的思考却从未停下:“先生提出了牛肚子理论,这一主张也成为中部崛起战略决策理论的重要支撑之一”;“老牛奋蹄,农业国工业化仍在前行:“在某种意义上是他原来的农业与工业化一个延续,是一个发展。”大师远去,他心中那首牧歌却依然回响。请继续收听《百年牧歌》。
【出灵堂现场】
学:啤酒来了……(现场音,开瓶声)
学:张老师,给您倒一点红酒好吧,来一起喝……
学:巨无霸马上也来了……
学:张培老,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2011年11月23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一楼大厅,遗像上的张培刚微笑着注视着前来悼念的人。学生们络绎不绝从全国各地赶来了,他们给恩师敬上最爱的啤酒和汉堡包,给经济学院的开山鼻祖三鞠躬。
1978年,65岁的张培刚重回教育和学术的舞台。这一天到来时,他只说了句:靠边站了30年,总算有张凳子可以坐下歇歇脚了。
可他哪有时间歇息?这三十年,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历经艰难曲折,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三十年,他个人已经被耽误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再也耽误不起了。他就像一尾被冻僵的鱼,春风一吹又苏醒了过来。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曾经旁听过张培刚的课,1984年他出差经过武汉,听说张培刚生病了,特意去探望:
【出录音】他当时有点气喘,然后呢住在医院里头,就是半床的书啊,他就睡一小会,他就写了农业国工业化的这个中下卷,当时我觉得什么是做学问了。
没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凌晨两三点才上床,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张培刚又找回了在哈佛求学时的状态,他在自传中写道:“我现在深深地感到时间不够用,只有拼命干,把一天当两天用”。
张培刚生于1913年,属牛,晚年常常以“老牛”自居。他生命垂危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前去医院探望,发现他居然还在用放大镜看书:
【出录音】老牛之志年虽晚,不如扬鞭自奋蹄。可以说是大写的真实的人,完全不屈,因为牛是完全不屈,一直工作到生命垂危。
1998年,张培刚再执牛耳,以85岁的年纪成为了当时全国最高龄的博士生导师。他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