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张培刚基金会论文格式要求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9-01-05
参考经济研究论文格式要求
 
 
--------------------------------------------------------------------------------
      
 
一、关于序号排列
1.小标题序号接“-”、“(一)”、“1”、“第一”或“首先”顺序排列,一般不用“①”号。根据文章叙述层次,不需要全用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可反顺序使用。
2.“一”后加“、”号,“l”后加“.”。(一)、(1)不加任何标点,“第一”、“首先”后面均要加“,”号。
3.用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时,如每段文字不长可在一自然段内接排,如每段文字均较长,可各另起一自然段。
 
二、关于数字的使用
(一)参见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新闻出版署等单位颁发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暂行规定》。
(二)特别要注意:
1.文中数字凡能用阿拉伯数字的均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如:80年代、10亿美元、5年以下、《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等等。
2.百分数和几分之几,一律使用“%”和“X/x”,而不用“百分之五十”、“四分之一”。另 x%-x%不能省略成x-x%。
3.年份中的前两位数不可省略,如:“99年”应为“1999年”。
 
三、关于参考文献
(一)参见《经济研究》参考文献索引及附录编排方法。
(二)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l.凡在文章中出观的对别人观点的引用,在参考文献中都必须有所反映,不得遗漏;反之,如参考文献中有而正文中无对应引用,则可删去,或补上正文的引用。
2.参考义献一律不加序号:排列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按姓氏拼音字母序列,外文按英文字母序列、中译本排入中文序列。
3.每篇参考文献需注明:姓名,文章或著作发表年份,《文章名或书名》,《期刊名称》第X期或出版单位;如出版单位系两个以上须用“与”字相连,如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三联书店。
4.马克思等历史人物的著作,一般按英文版来注年份,但在不能准确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变通为:“(马克思,中译本,1995)”。
 
四、关于表格和公式
1.表1、表2……序号一律排在表左上角,后面不加标点符号。
2.表下须注明资料来源,在来源中如系引用年鉴数据,应按下式注明《xx年鉴(年号)),如不是一本,则可用《xx年鉴》xx、xx年卷。
3.正文公式的序号一律靠右空两格。
 
五、关于标点符号
1.注意区分“、”号,“,”号,“;”号的规范使用,不得混用。
2.借喻词一般需用“”号;课题名用“”号,不用“《》”。
3.尽量避免出现一句话几十个字甚至上百个字的情况,要用标点适当隔开。
 
六、关于作者单位等的标注
1. 作者工作单位和电子邮件地址等个人信息将放在文章首页的题注中;
2.除了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可以注明外,其余一律不注明作者职称和职务;
3.单位后需加注邮政编码和电子邮件地址(多位作者时可以仅注一个电子邮件地址)。
 
七、关于脚注(页下注)
1.脚注以“①,②,③……”表示,仅在当页连续排序。
2.脚注中有文献引用的,应参照“参考文献”的体例编排。
3.正文中脚注号的位置一般在标点符号之后,如“,①”、“。②”等,除非专门用来说明句子中的某个词,如“……凯恩斯主义①……”。
 
八、关于外文的编排
l.参考文献中的外文,除虚词以外,第1个字都要大写;杂志名用斜体。
2.正文中出现的一些术语的外文对应词需加引号的,用“马克思主义”(Marxism)、而不用“马克思主义(Marxism)”。
3.英文提要中的关键词和JEL分类,第一个字母也全部大写。
 
  
参考文献索引及附录体例
 
--------------------------------------------------------------------------------
      
 
一、文章当中的文献索引与注释方法
 
(一)基本方法
 
在文中引用文献(包括引用原文)时,不作注释(无论是脚注还是尾注),而是在引用处加一括号,括号中注明:(1)作者姓名;(2)出版年份(不注月份),包括刊物的出版年份;(3)如有必要,注明页码。
 
几种具体情况:
 
(1)基本方法举例:
例:“这就是有人所说的‘短期行为’(李四,1989,第34页),……”。
 
(2)不需注作者,也不需注页码:
例:“…这一点张三(1990)已经有所论证。”
 
(3)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也需注明人名。
例:“笔者曾对此做过说明(王五,1987)。”
 
(4)正文中若直接出现作者姓名和文章标题,可只注出版年份及必要的页码。
例一:“这就是李四在《论供给》(1988)一文中所论述的。”
例二:“张三在《论需求》一文中指出:‘需求是经常变化的’(1990,第57页)。”
 
(5)同时引用多篇文章时可在一个括号中一起注明,不同作者的文章用分号分开。
例:“不少人都曾指出(张三,1987;李四,1990),……”。
 
(6)同时引用一位作者的多篇文章时,可在一个括号内注明。
例:“王五曾多次指出这一点(1987,1988a,1988b,1990)。”
 
(二)译文与外文文献注释方法
(1)引用中译本文献,文中仅注明:作者的中译名;中译本的出版年份;必要的页码 。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过剩’(约翰,1990,第4页)。”
 
(2)引用外文原文文献,在文中直接注原文人名,不必翻译(人名一般只注姓) 。
例:“这就是有人分析过的‘短缺’(David,1985,p.55)。”
 
(3)既有中文文献,又有外文文献,分别注中文与外文。
例:“不少人就此作过论述(张三,1988;John,1989)。”
 
二、文后参考文献编排方法
 
(一)基本方法:每篇文献按以下顺序注明
 
(1)作者(们)的姓名;按姓氏拼音的第一个拉丁字母排序。
(2)出版年份;若同时参考同一作者同一年发表的几篇文章文献,在年份后加注字母a,b,c等。
(3)文献名。
(4)出版者或刊物名称;若为论文集,要注明,并注明编者。
(5)第x卷,或刊物期号。
(6)第xx—xx页。
例:张三,1989:《论市场》,《经济研究》第8期。
例:李四,1991a:《论计划》,经济出版社。
例:李四,1991b:《论计划与市场》,载于王五编《计划与市场》(论文集),经济出版社,第59—69页。
 
(二)译文文献编排方法
 
(1)译文文献以作者的中文译名打头,再接出版年份。
 
(2)出版年份仅注所引文献中译本的出版年份。
 
例:“约翰,1978:……”。
 
(3)译文文献的中文标题。
 
(4)在文献名后可注明“中译本”。
例:“约翰,1978:《论需求》,中译本,译文出版社。”
 
(三)外文文献编排方法
 
(1)所引文献为外文原文,不论世界上是否存在该文的中译本,都可按外文原文文献处理。
(2) 以作者姓名原文打头,姓名必须首字母大写;姓在前,并用逗号与后面的名隔开;名用缩写时,必须用实心点标明。
(3)出版年份。
(4)文献标题。每个实词应首字母大写。如果所引文献是文章,必须用双引号括起来,如果是书籍,不用引号;
(5)杂志名或出版社。如果是杂志,用斜体表示;如果是出版社,保持正体。
(6) 第x卷,或刊物期号;
(7)以上各项在同一行连续排列,中间用逗号隔开。
例:John, D.,1956, “On Demand”,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 Feb., PP15-25. 例:John, D.,1956,On Demand,Oxford Press .
 
(四)参考文献总体排序方法
(1)中文文献(包括中译文献)按作者姓氏拼音第一个字母单独排序。
(2)外文文献也按作者姓氏拼音第一个字母单独排序。
(3)同时有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时,为整齐起见,中文文献全部排在外文文献之前。
 
三、关于其他注释:
按上述方法注释参考文献时,其他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注释(如脚注),不受影响,所不同的是:在内容注释当中所涉及的文献,按正文中同样的文献注释方法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