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9日上午,经济学院报告厅人头攒动,高朋满座,第七次华中科技大学跨学科论坛在这里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跨学科论坛”组委会、《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
受邀出席本次盛会的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研究低碳经济的知名专家: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低碳经济的讲师、国务院低碳经济首席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主任、皇家特许研究机构研究员、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安· 戴维德·霍芝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哲学研究所所长欧阳康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卢现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张培刚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德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副主任蔡虹等,原定出席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煤教授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楚光教授因故不能到会,特委托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柳朝晖教授代其发言。
这次跨学科论坛的议题是:科学谋划低碳之路——低碳经济热潮中的冷静思考。其目的在于在全球推广“低碳经济”的这股热潮中集思广益,综合经济、哲学、能源动力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研究、探讨其科学的开展方式,贯彻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告诉发展的同时引领其走向緑色,走向健康。
本次论坛共分两个阶段举行。会议的第一个阶段由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主持。他代表我校师生向众海内外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曾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授低碳经济的潘家华教授发表了题为《低碳发展的悖论》的演讲,他认为,在当今低碳经济的热潮中必须需要冷思考,中国低碳转型存在悖论,即在实现“低碳”之前必须要经历“高碳”。继而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主任安· 戴维德·霍芝教授也发表了题为《Property,land and carbon:principles and options for policy 》的演讲,他提出全球14%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农业,从农业、土地使用及能源等方面讨论了低碳问题。而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柳朝晖教授则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就国家二氧化碳减排及碳捕获封存等问题,特别对碳减排的技术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目前在碳减排技术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结束后,茶歇十分钟,进入了第二阶段,由徐长生院长主持。欧阳康书记的演讲——《经济的生态价值哲学反思》,从哲学的专业角度讨论了低碳经济的生态价值,强调应用复杂性的思维看减缓碳减排的速度、如何走工业转型之路等低碳经济的行为,并提出了“代价论”,认清必要和不必要的代价,以及负得起和负不起的代价。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独树一帜,用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引出主题。鱼---经济发展速度,熊掌---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从战略意图、发展意图、区域意图和转型意图几个方面探讨“两型”社会“又好又快”的社会要求。卢现祥教授以“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为题,重点分析了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宋德勇教授在发言中重点分析了碳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概述了湖北省作为全国低碳省试点的目标与战略,并对经济学院在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介绍。徐长生院长对专家发言进行了总结,并对到会专家和师生表示感谢。
论坛过程中,与会专家、经济学院的师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专家互动。特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电气学院名誉院长潘垣教授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讨论。李校长特别问到低碳发展的代价问题,潘垣院士提出了能源结构调整问题,他们的参与把论坛推向了高潮。
下午,经济学院报告厅,又是一场饕餮盛宴。参加论坛的潘家华教授以《低碳转型与两型社会建设——从哥本哈根说起》为主题,为经济学院师生作了专场报告,探讨、说明了低碳经济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互为手段和保障的关系,为我们分析了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区别于联系;其次,强调低碳革命是刚性约束下的被动转型,并论证了如何进行政策设计来实现转型。最后,他着眼哥本哈根会议引出了当代的气候政治格局、国际立法进程及会议的本质和收获等。
至此,华中科技大学跨学科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附: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记者 胡圣雄编辑 朱紫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