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张五常谈中国学术:必须要有一家之言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2-04-25
——记首届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4月21日下午,国际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张五常在经济学院报告厅为华中大学子作了题为“学术发展中国要走自己的路”的讲座。张五常夫人苏锦玲、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蒋蕾及香港花千树出版社总编辑叶海璇等人陪同出席,同时出席此次讲座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此次讲座是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设立的张培刚讲座计划的一部分,由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和经济学院承办。讲座期间,张五常教授为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题词——“学术发展,中国要走自己的路”。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蒋蕾致开场辞,在谈到自己出版张培刚和张五常教授著作的体会时,她表达了对两位大师做学问务的实求真和在困境中寻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敬佩。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主持了本场讲座。
    讲座以一个对比故事开始。张五常讲道,在以色列大约有700万犹太人,再美国和其他国家,全世界的犹太人不到1500万,但是他们的学术贡献却非同一般——每10个经济学家中大约有6至7人是犹太人;在化学、生物等方面约有一半科学家是犹太人。而中国大约有13.4亿人口,再加上海外华侨差不多有15亿中国人,是犹太人总数的100倍,然而中国在学术方面的成果却不及犹太人的百分之一。张五常表示,无论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优越,“学术搞不上去,国家就是没有前途的。”
    “我曾说过,二十年后,应当就会有人超过我。可如今,三十年已经过去,超过我的人还是没有出现,这不是值得骄傲的事”,张五常对现今的教育制度深表悲哀。张五常指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看不到一家之言。张五常告诫在座听众,“不要崇尚出国留学,就学习而言,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文化去学西方的东西,这样只会崇洋媚外,一切以西方观点为中心。在国外,种族歧视非常严重,要想在国外打拼出一条路也是十分不易的,更何况,西方的有些东西是不能学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西方的大名家们还不是一样束手无策。
    在谈及中国缺少一家之言的原因时,张五常表示,中国目前这种论学报发文章数评职称的做法极为不可取。学术研究是讲思想、为兴趣,学术水平与发表论文数量无关。亚当·斯密就是为了自己的好奇心,奋笔疾书12载才完成《国富论》。学问做出来的,而不是所谓的评审制度和编辑评出来的。“我的稿子绝不过评审,发表之前决不允许修改一个字。”
    面对这样的现状,张五常表示,中国制度只有从头来过才有突破的可能。学术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有自己的文化和扎实的基础,不要看外国人和编辑的眼色,言论管制应该放宽。“现在思想限制影响太大,以至于是天才都被管傻了。”
    讲座的最后,张五常激励在座的一些不知读书何用的“迷惘青年”,寻找自己的机会和前途,并指出关键在于树立自己的目标,“出国不是策略,一定要把自身的问题搞好。”
    在互动环节中,不少同学和老师都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提问,与张五常先生探讨了“用什么样方法才能更好的评价一个教师”、“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一家之言”等问题。
    有同学问张五常夫人苏锦玲,是什么样的性格使得张五常教授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只要是他想做好的事,他就会拼了老命去做。他的认真和执着是最大的原因”苏锦玲如是说。
   据悉,张培刚讲座计划是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的专门讲学项目,包含“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张培刚讲座教授”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其目的在于设立一个平台,继承张培刚先生遗志,推动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实现工业化的理论和政策,让中国发展经济学走向世界,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旨在邀请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学术影响的经济学家讲学,以促进我校学术交流和发展经济学学科发展,主讲者现任或曾任国内外著名大学教授,在学术界仍然非常活跃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拥有重要学术成果,在经济学研究的某一领域处于国际前沿水平,该讲座每学年举办一次。
                                                  (通讯员:邓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