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kcjjh.org/upfiles/QQ鎴?浘20131128092019.png)
“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于2013年11月22日-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上图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治河。(图片来源:新浪财经梁斌摄)
新浪财经讯 “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于2013年11月22日-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上图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治河。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治河: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我学习的一点体会,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逐步的学习和了解了张培刚教授思想体系之后,加上工作上的一些困难和思考,让我产生了一种冲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特殊的地点,面对不批特殊而亲切的人群,我想把我的感受和体会讲出来。
可能有一部分老师、朋友知道,我前面的三十几年前工作在地质大学,94年到02年这八年的时间,每个月的时间都是在珞珈山上的度过的,所以我听说山上每一条小路,尽管过程并不浪漫,但是却留下孤独的思考。加上这七八年,以及前面这一段时光,一共有二十几年,这里面有小小的遗憾,因为我前面学的专业经济学,也没有从事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所以一直没能有幸结识张培刚教授,当我了解了之后,就被张培刚先生的精神所感动。最近随着学习和感动的加深,我就在思考,张培刚先生所树立起的一种精神,那么什么是张培刚精神?应该说不管见与不见,他就在那里。为什么这样说?我不管是在哪个工作领域,最后我都能够跟先生他的思想、他的学业成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想结合我的经历谈谈的感想与体会。
我跟大家说过,我是学了经济学之后,后来在学报工作,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创刊,我办刊之处就创办了一个刊物叫做学院名流,宗旨在于撰写知名学者专家的贡献,当时有幸邀请张建华教授写了《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的系统论思想》,我作为一个编辑走近了张培刚先生,我当时并不知道后来自己又进行了管理学的研究,又纳入了张培刚先生的体系。当时我读博士学位,研究了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这属于创新管理的范畴,当我构建这个体系的时候,我发现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然后我就到书海去检索,创新学虽然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但创新学的体系有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创新哲学这三个骨干学科,结合08年去英国访学的过程中,受合作导师的启发,又补充了支撑学科,支撑学科加上我自己认为的创新经济学、创新完全学、创新哲学,这几课学科,常识构建创新学的体系,我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最后关于这三个主干学科,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梳理,这里面从创新经学角度来讲,熊彼特是当之无愧的鼻祖,创新管理学熊彼特也是鼻祖。当然可能认为这与张培刚先生有什么关系?我发现张培刚先生实际上是在这个领域,也是奠基人,也是先驱者。我研究管理学的时候发现张培刚先生的思想已经渗透进来,创新哲学的体系同样是这样。因此我认为,在下一届的报告中,应该有一个主题叫做张培刚思想中的创新内涵。这个报告可能不一定由我来讲。
在科学因此上,从张建华、胡鞍钢的四化协同等等,这两天会议下来,我深深受到张培刚先生学术思想的影响,说明张培刚先生的学习思想已经升华为一种学术精神。这种精神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是读的万卷书。在张老师回忆《农业与工业化》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这部著作之所以写成来由甚早甚远,正如张培刚先生所说,读书使我获得知识,但没有青年时期在农村的经历,没有大学毕业之后走过国内数省,前后六年的调查,特别是没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我是写不出这篇博士论文的。这里面首先要说的是先生读书的精神,先生认为百丈高楼从基础做起,学问也是如此,必须先打好基础。先生到了90多岁的高龄,给他上课的每一位老师都记忆犹新,包括他们的笑容、学术思想,这一点我很受感触。因为我经常问我的学生,说你哪完哪个课,我说谁上的,他说不知道,这种反差使我很受触动,现在我们的大学该往哪里去,教育该往哪里去,我们作为一个学生、一个老师该如何作为?张老师的博文课、法文课、德文课、生物学课都讲得清清楚楚。
他参加工作后的六年,足迹遍布了浙江、湖北等地的乡镇,了解民情,写出了一部不休的著作,他登高台、拜良师,他来到哈佛,最后成就了张培刚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一个是去除浮躁,张培刚先生认为武汉大学[微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优秀,在于它的博学基础,这一点给我触动很深,但现在光这一点就要我们十年时间去做,但理想与现实有冲突,怎么样做出正确的抉择,这里面需要我们做出科学决策,这里边是一个人才发展的轨迹,包括创新型人才。它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哪些?也就是说教育和岗位同样对一个人的发展有作用,但是这两个之间有断档,有平滑发展的过程,需要相应的积淀,我们的努力应该在于使这个断点尽量减少,平滑发展过程尽量变短。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借助张培刚精神的鼓舞,做出正确的抉择,将来在不同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