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2点在一号楼学术报告厅,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十)举行。此次系列讲座仍然是围绕主题“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前景”展开,耶鲁大学商学院金融学陈志武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长江学者范从来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孟楠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宋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孔东民副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兼经济学院院长史晋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张帆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继生先后做了主题演讲。
陈志武以“风险的故事:金融是如何改变人类的”为主题发表演讲,他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述人类与风险之间的博弈。他提出,从生存风险去理解金融,可以加深认知金融,帮助认知经济结构转型的金融基础。他认为风险就是会降低人类幸福的任何事件。对人类社会而言,收入风险本身不是问题,但当风险影响消费和生存的时候,风险才是问题。他介绍,匈奴在旱灾年更会攻打中原,就是典型的因天灾而迫使人类寻求暴力。他说,人类历史是跟风险抗争的历史,包括技术变迁史、文化史、制度史、金融史,它们都是想办法降低风险事件对生存的打击。对此,人们通常通过技术革命、社会组织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特别是家庭、家族来抵御风险。进一步地,他以美国“领薪日贷款”的金融公司、印度与孟加拉农村金融的差异为例,介绍了现代金融在人类非暴力化应对风险的重要作用。他提出,在大经济体下,金融工具跨人跨期或庞大家庭结构的方式,可以降低风险,并建立独立的人格和人权,其中金融工具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中国的发展,陈志武认为需进一步发展个人金融、消费金融。
范从来分析了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新主线,对资产短缺问题做深入分析。不同于1993年金融改革以机构改革为主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金融改革是以市场为主线,主要原因在于顺应人们的资产需求,这体现为以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为主要载体的理财。通过对1978-2009年中国资产短缺程度的研究,范从来提出,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之后,中国开始进入资产短缺阶段。中国由产品短缺向资产短缺转型,将导致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着力点发生根本性变化。以中国大妈购买黄金热为例,他认为,中国投资理财渠道较窄,金融产品严重落后,应该创造金融资产,提供更多可以供人们保值增值的资产;而金融资产总供给由国家拥有的资本量、资本可以产生的流量决定,通过金融化将其转化为可交易的资产。
朱孟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困境与前景问题进行探讨,对人民币国际化充满信心。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国崛起的标志,、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应对货币霸权的选择和国家货币体系改革的必然结果。他还介绍了人民币从周边化、区域化逐渐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图,目前中国区域化、国际化交融并进。他认为,经济增长、制度发展、国际环境的制约是当前人民币国家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克服这些问题,将使中国货币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由中元与欧元、美元构建起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
宋敏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主题,从历史的视角,介绍了在货币国际化中成功以及失败的案例,提出了人民币发展中的新观点。他指出,在国际货币历史中,美元国际化通过美国马歇尔计划,欧元因解决军事冲突而出现,是典型的以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上的创新,虽然目前中国矛盾仍然存在,但从长远来看这两条不同的演变路径是可以借鉴的。日元国际化的失败告诉我们,要开放市场,抓住时机;同时,也不能为国际化而将资本项目开放,需要关注国内风险把控,不能本末倒置。
孔东民以“社会变迁、风险规避与股权溢价之谜”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根据不同时期与地区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证券市场的股权溢价之迷,指出研究过程中数据收集所面临的难题。
史晋川以“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为主题做报告。史晋川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和调节方式已转变:由调节总需求转变为改善总供给,由相机决策转变为理性预期。他分析认为这一转变是长期可持续的,第一,以调整总需求为主的经济政策必须建立在总供给有效的前提之上,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将各种资源调动起来,要素相对丰富,总供给有保证。但当前出现要素瓶颈,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总供给方面有缺陷,因此以总需求为中心是不可行的。第二,我国现在货币扩张政策已用到极致,需要以改变要素使用效率为主。第三,有效需求不足无法通过单纯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解决,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才是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史晋川提出,要坚持这种政策的转变,必须扩大有效投资,同时要更加全面的深化改革和更加解放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
赖德胜做“创业浪潮的历史演进与启示”的主题演讲。赖德胜认为中国经济出现高增长率和高的恢复速率,原因在于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潜能的激发。他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生存推动型、关系驱动型、机会导向型的三次创业浪潮,每次创业活动高潮均呈现在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且创业活动与失业状况有密切关系。基于此,赖教授认为第四次创业浪潮即将来临。对于中国大学生创业率低这一问题,他引用经济学家科斯的话“在创新方面却乏善可陈,根源就在于缺乏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提出创业潜能的激发必须要靠市场,而非靠政府干预。
张帆在“交通拥堵的经济学分析和实践”演讲中提出,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负效用的代表。他提出了两种经济学思路,一是征收交通拥堵费,使驾驶员负担的边际成本等于他造成的真正的边际成本;二是建立行驶权证交易市场,由政府制定目标,计算发放多少行驶权证,定期按比例发给全体市民。这种方法价格由市场决定,解决拥堵费定价的难题,而且行驶权证的出售也使得其他居民受益。
杨继生演讲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针对世界银行2007年公布的中国环境污染损失中存在的测算问题,杨继生提出了自己的计量模型——交互效应面板结构VAR系统,以解决绿色GDP与实际GDP之间的差异,避免人为定价。结果发现,各地区环境污染成本约占人均实际GDP的8%~10%左右,同时在收入增长对医疗支出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中,替代效应起了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