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会充分讨论、评议和民主投票,并经过公示,6篇论著获得了第九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以下是这6篇论著的获奖理由(排名不分先后)。
《大国发展道路:经验和理论》
作者:欧阳峣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
该书在科学界定发展中大国概念,系统分析发达大国经济发展经验和发展中大国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内需为主的增长型式、内需驱动的出口型式、基础设施建设的型式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型式,深入探索了发展中大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尤其是发展中大国的创新战略,并对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道路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大国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探索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世界意义。
主要贡献:1、该书系统地研究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问题,总结发展优势、发展型式和转型道路,丰富和发展了发展经济学理论;2、该书深入剖析发展中大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聚焦于内需为主的大国经济增长型式和基于国内需求的大国开放战略,为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解读;3、该书通过深入探索发展中大国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的路径,并对比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大国实现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经济增长(1978-2015):灵感还是汗水?》
作者:程名望、贾晓佳、仇焕广
《经济研究》,2019第7期
论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和增长核算法,测算了市场潜能、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研究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创造“增长奇迹”是高投入增长和高效率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依赖于“汗水”与“灵感”的双轮驱动,且越来越依赖于“灵感”。论文还进一步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中促进“灵感”的相关因素也在不断增强和改善,因此,中国经济增长将是可持续的。
主要贡献:1、论文研究并提出“汗水”和“灵感”双轮驱动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新解读;2、论文基于空间相关性分析,提出“内生经济增长依赖于市场化水平”的新观点。对市场化做出新的系统分析,论证了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3、论文通过把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计量引入经济增长,构造“市场潜能”新的测算方法,使得回归结果更加科学和精确。
《Watering Dow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China 》
作者:何国俊、王绍达、张炳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20年第135卷第4期
论文通过利用水质监测站上下游企业面临的环境监管的差异这一断点,深入分析了水质监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揭示了分散执行和政治激励下地方政府的策略性行为以及环境治理的经济成本,为环境政策目标的设计与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主要贡献:1、论文提供了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关于环境监管经济成本的实证证据;论文对水环境监管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因果证据的研究,也弥补了长期以来环境监管领域内数据和识别困难造成的研究空白;2、论文对水环境监管的研究,揭示了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候可能采取的策略性行为对政策效果所具有的“打折扣”效应,从环境监管的角度丰富了现有的央地关系研究;3、论文所得出的有关环境治理的经济成本的相关分析,可以为环境政策目标的设计与制定提供科学支撑。研究结论对现实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中国出口技术含量动态变迁及国际比较》
作者:倪红福
《经济研究》,2017年第1期
论文通过构建基于生产工序的技术含量测度新方法,运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中国及其他主要国家的出口技术含量水平及结构,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各行业技术水平发展的趋势及出口部门技术含量在世界所处位次,为揭示近些年我国出口行业发展特征、进一步提升出口行业的发展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论文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主要贡献:1、论文克服了传统出口技术水平和结构测度方法的主要缺陷,构建了测算技术含量的新方法;2、论文将各产业的国内技术含量水平从整体技术含量水平中剥离出来重点讨论。论文发现尽管我国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水平相对较高,但其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值最低,从而得出了我国第二产业主要是通过切入低端的组装和加工环节而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这一结论。这一研究视角具有较大的创新,有助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探讨出口技术含量的含金量;3、论文以详实的量化分析为基础,研究发现我国各部门的技术发展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对正确认识中国技术发展水平和相关政策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风险传染关系——基于混合频率的实证研究》
作者:杨子晖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
论文对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间的风险传染关系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基于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克服“维度诅咒”问题,实证检验金融风险对宏观部门信息集的具体影响,刻画金融风险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冲击力度与传导机制。深化了我们对复杂条件下风险的表现和传导机理的认识,论文的相关研究结论对当前宏观调控方式的改进和完善有参考借鉴价值。
主要贡献:1、论文结合最新发展的混频模型,对中国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风险传染关系展开深入研究,有效甄别了宏观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作用机制;2、论文针对多目标的政策,探索了实施差别化、精细化监管的途径和层次,为提升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有益指导;3、论文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On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Diverging Clubs: A Cas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姚树洁、张宗益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年第29卷第3期
论文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地区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利用中国长时间跨全国所有省份的面板数据(1978-1997年),通过构建多种理论模型和使用多种实证方法,为理解中国各地区人均产出的收敛和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论文研究成果对不断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要贡献:1、论文认为接收增长中心溢出效应的差异是不同地区增长分化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将某一地区到增长中心的距离因素崁入到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拓展出来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技术因素中,在理论模型上进行了创新;2、论文使用了多种实证方法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均产出是否收敛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实证方法上也做出重要创新;3、论文采用非参数方法检验参数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健性。作者特别采用其本人在1999年创立的基尼系数计算和分解法用于计算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间人均GDP的区内收敛、区间分化的基本特征,有力验证了前面的创新性参数实证模型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