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重大开题与发展经济学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与论坛 > 国家社科重大开题与发展经济学论坛 > 正文
开题报告会暨发展经济学论坛学术研讨综述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9-01-18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开题报告会暨发展经济学论坛学术研讨综述
杨国辉、彭建平
        2006年12月10日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和中青年学者张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开题报告会暨发展经济学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八号楼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湖北省省委宣传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武汉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和领导出席了本次开题报告会暨发展经济学论坛。
会议首先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致词对莅临会议的专家、领导表示热烈欢迎,肯定了该课题立足于中国这块沃土来研究发展经济学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并坚信该课题在张培刚教授领衔下和各有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一定会取得重大的成功。
本课题的首席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随后发言。张老首先随兴作了一首打油诗表达了参加此次会议的高兴之情,也使大家感到了他的博学和幽默,其中“人老心不老,前进不停止。”更是表达了他尽管已94岁的高龄,但仍然满怀激情,努力向着学术研究前进的决心。张老结合中央刚刚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八条任务,指出“新型工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十分重要,并结合自己当年做博士论文前实地调查研究的经历,强调了要做好本次课题,一定要认真地进行实际调研;一定要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要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开展研究,不断探索。最后张老说道:“我已达94岁的高龄,仍然有志向和愿望,同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一重大课题”。再一次表达了张老完成此课题的决心和信心。
课题组另一位首席专家张建华教授代表课题组介绍了课题实施计划。张教授从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的基本框架、课题的预期突破点以及课题的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四个方面向大家作了汇报。在谈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时,张建华教授指出:中国经济经过28年的改革,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面临着如产品产能的生产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之间的协调等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和矛盾都与现行的工业结构不合理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所以要以新型工业化为战略指导来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本课题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思路就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条新路径,从而实现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张建华教授接着用三个模块对课题的基本框架做了介绍。即从微观的层次来探讨工业结构的升级合理化和标准化的研究,这是本课题的中心模块;第二模块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战略思想朝着提升科学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朝着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方向发展;朝着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方向发展的三大导向问题;第三个模块是研究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如何应处理好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协调;与在开放失衡的条件下国际经济之间的协调的三大协调关系问题。在谈到该课题的预期突破点时,张建华教授强调了希望通过调查和研究,建立一个中国化的测评体系和长效机制,以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并以自主创新为角度建立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结合主体功能区建立产业布局调整的动态分析体系;并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问题。最后就课题的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作了简要汇报,表示要以高质量的成果来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佘志远同志谈了对课题的几点希望和意见:指出本课题关键重在应用,要在对实际情况很好了解的基础上,对党和国家要解决的工业化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在研究过程中要与有关实际部门做好实质性的合作,并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过程总结出一些与实际部门合作的经验;希望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华中科技大学培养经济学方面的人才和其他学科的人才,并希望学校对此课题给予格外的关心和支持。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代表专家发言中谈到我们现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传统工业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不同:第一是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来加快我们工业化的步伐,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二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而这两点正是中国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此课题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创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又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副书记代表学校对课题做出了承诺。表示要把此课题列为学校的重点科研项目,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保质保量的完成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条件;要发挥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功能,为课题能正常进行、按时完成和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发挥积极的作用。欧阳康书记也对课题组提出:一定要珍惜机会,高度重视,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在一个大的国际视野中来看中国问题;并强调研究既要重视理论创新,更要注重实践意义,尤其是为我们国家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课题组主要成员徐长生教授主持了随后的发展经济学论坛。来自国家发改委对外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研究员和国务院研究中心李佐军研究员结合本课题就“中国加入WTO后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安全”和“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张燕生研究员对“中国加入WTO后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安全”的问题谈了几点主要看法。首先,他指出由于我们已经加入WTO了,所以新型工业化的背景应该是全球化。张研究员独到地把中国加入WTO前的产业分为了三类:即第一类是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类产业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利大于弊,比如纺织服装;第二类是比较竞争劣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是可能取得竞争优势的,比如生物医药;第三类是较长时间有竞争劣势得产业,比如农业、汽车等。随后张燕生研究员以入世5年的实际情况来对当时的分类做出是否合理的判断。他谈到在第一类有竞争优势产业入世后确实取得了进步,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类产业的贸易摩擦也是最大的;其次,汽车等弱势产业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外来竞争压力不仅使产业技术和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增强了钢铁等配套能力,而且由于民营等混合所有制企业参与竞争,在中低档车中开始建立自主品牌,自主开发能力得到提高以及建立了相应的国际营销体系;乳类、饲料和纺织原料等农产品的净进口的大幅度增加,由于此类产品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所以入世为我们解决了资源的硬约束问题,也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思想。
接着,张燕生研究员就入世后过渡期的产业安全问题提出了八点看法:(1)入世后对我们冲击最大、考验最大是体制问题;(2)外资开始并购我们的金融、物流、研发、技术等,而用来维护我们的根本利益是的法律条款非常缺乏;(3)要面对的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外部压力和国内要素成本的内部压力;(4)面临的摩擦具有特殊性。一是摩擦在竞争结构不高的需求端,二是中美更多摩擦涉及到国家安全方面;(5)外资出现了独资化。使中国企业获取新技术来源、干中学和模仿创新的难度要大于预期;(6如果整个经济结构不调整,很难实现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低能耗和低污染问题;(7)经验、知识和人才严重不足;(8)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特点的不同而如何选择发展战略的问题。
张研究员谈到自主创新问题时,结合引进外资和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的矛盾,主张应该在保证知识产权自主性的前提下,积极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在引进来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即实现知识产权的本地化。就是专利权和知识产权应掌握在中国本地企业手中。最后,他强调了在进行自主创新时,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为创新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佐军结合本课题发表了关于“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讲演。
李佐军研究员首先谈到要正确全面理解新型工业化。即新型工业化仍然是工业化,但我们要研究的新型工业化由于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在知识和技术环境、国际市场环境和资源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时代背景;而与我国自己过去的工业化相比,对外体制、城乡体制和区域发展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面临一个新的体制环境。所以新型工业化应具备以下新内容和新特点:(1)知识化和信息化应该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2)新型工业化必须直面全球化,必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3)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应该是市场而非政府,应该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4)新型工业化应在城乡之间协调推进,将更多的农民纳入到工业化的轨道上;(5)新型工业化应使各个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市场竞争使产业在各区域之间公平布局;(6)新型工业化应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7)新型工业化应有新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
随后,李研究员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阐述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从成本方面讲,由于我们现在还存在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成本的比较优势,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有相当的竞争力。但近年来,土地、资源、交易、环境、人才和劳动力等成本都在不断上升,低成本的时代即将过去,必须面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而推进新型工业化正是降低综合成本的需要。从收益方面讲,因为新型工业化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提升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及延伸产业链、深化产业和企业间的分工写作,从而提高附加值。
另外,李研究员很好地总结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的产业结构升级演变的一些基本趋势。比如三次产业中非农产业比重越来越高、农业内部现代化农业比重越来越高等。在谈到目前我国所处工业化阶段时,李研究员指出现在普遍认为的处于中期或中后期的说法没有突出阶段特征,而独到地提出了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说法,其分析依据有:(1)系统研究了英美国家的历史后发现它们都经历过这一阶段;(2)研读了霍夫曼、张培刚等工业化理论权威的著作后,发现他们都提到过此阶段,只是说法不同;(3)从我国现实的情况看,2000年以来我国重化工业比重不断在上升。
最后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李研究员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1)要注重微观基础的分析。工业化、产业结构升级都是大概念,所有这些宏观的概念都要落实到微观的主体—企业的分析;(2)要注重分工演化(专业化分工)分析,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来把握工业结构的升级;(3)要注重制度分析。工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不应由政府来主观安排,而应建立某种机制,通过制度的引导自动去实现;(4)要注重要素配置分析。因为工业结构的升级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断提高现代要素、高级要素(如知识、信息、人力资本等)在要素之中比例,不断改变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之间的配置关系。
总之,本次“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开题报告暨发展经济学论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与会专家和领导对课题的开题论证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支持,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相信这样成功的开头必将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