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重大开题与发展经济学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 > 国家社... > 正文
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李佐军)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9-01-18
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
李佐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处,北京,100010)
 
摘要:根据新的形势,我国应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仍然是工业化,仍具有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但我国推行的新型工业化,由于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与我国过去的工业化相比所面临的体制环境不同,因而应具有一些新的内容和特征。推进新型工业化,应采取深化企业和政府改革、建立新的干部考核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6&ZD035)
作者简介:李佐军(1966- ),男,湖南人,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本发展理论、“三农”问题、重化工业、区域产业发展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世纪之交,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进具有时代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全面理解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型工业化仍然是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虽然新,但它仍然是工业化,仍然具有工业化的许多属性,不能脱离工业化来谈新型工业化。
(一)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
工业化的英文表达是Industrialize or Industrialization,本是产业化的意思,并不仅仅是指发展工业,因为工业只是产业之一。产业化是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说的,是从自然经济基础上起步的。在自然经济下,每家每户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经济单元,各种基本需求靠家庭成员相互扶持来满足,粮食自己种,蔬菜自己种,牲畜自己养,衣服自己织,房子自己造,生产和生活工具基本自己制。全社会由一个个基本互不有经济交往的独立村庄组成,村庄则由一个个很少相互交换的家庭组成。此时,没有独立的产业。
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壮大,即产业化,是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工业这个产业当初是通过家庭内部分工,从家庭手工业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如三个家庭成员为了提高效率,一个人主要负责种田,一个人主要负责织布,一个人主要负责制造工具。假如其中主要负责制造工具的成员由于手艺越来越精,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制造的工具(如农具、家庭器皿等)一方面超出本人家庭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周围居民所喜爱,于是他就逐渐成为专门制造工具以满足周边居民需要的工匠(专业化人才)。与此同时,其他家庭也会分化出这样的工匠。随着工匠数量的增加,他们会逐步走向集中,相互切磋手艺,并在内部形成进一步分工,有的专门做木匠,有的专门做篾匠,有的专门做铁匠,于是就形成了手工业这个产业,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范围的扩大,手工业逐步演化为机器大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演化过程也大致如此。这就是产业化或工业化的基本过程。
因此,工业化的起点是传统农业社会或既拥有传统农业又拥有现代工商业的二元结构社会。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农业社会(或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社会)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工业化不仅是工业的产业化,而且是农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各个行业的产业化。根据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的论述,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的现代化,而且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单一产业的产业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各个产业之间必须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工业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农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的。工业与其他产业有时很难分清界限,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农工商一体化企业组织(或公司+农户组织)就既有农业,又有农产品加工业,还有商业和服务业等。
(二)工业化的本质是专业化
工业化的本质特征是专业化分工或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专业化首先是“人的专业化”,即劳动力不断从低素质的“全能选手”向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转变。由于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专业化分工水平较农业或农村高,因此人的专业化常常表现为劳动力从农业或农村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转移,即人口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基本主体除了工人外,还应包括有待专业化的农民,工业化过程也正是农民的专业化过程(包括农业内部)。
专业化其次是“物的专业化”,具体又表现为产业专业化、区域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工序专业化等各个层次的专业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分化就是产业专业化最表层的表现,重工业和轻工业是工业内部最基本的专业化分工,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又是重工业内部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机械工业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建筑机械和纺织机械等,纺织机械内部还可以分出很多产品,产品中又可分出不同的型号,不同型号的纺织机械产品还可分出不同的工序等。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这种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区域专业化是工业化在区域上的表现,城市化、城市与农村的分化都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结果。
(三)工业化运行的最佳机制是市场化,基本保障是法治化
由于工业化的本质是专业化,因此根据“斯密定理”(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由市场范围决定),市场化是推进工业化的基本保障。
产业化和专业化分工的基本特征是各种劳动力越来越只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各类专业组织(如企业)越来越只生产经营自身最擅长的产品,凡是自己没有比较优势的工作或产品都让与其他人或企业去做,凡是自己需要而自身不能生产的产品都必须通过交换来获得。而交换必须有市场。市场化即市场的发育和扩大过程。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品种(各种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越来越全,市场范围越来越宽,交换的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化分工程度越来越深,产业也就可以越分越细或产业种类越来越多,工业化程度就越来越高。
市场的种类、市场范围和市场中所发生的交易都只是市场的表象,市场的本质是一整套制度。市场制度规范的是市场中各交易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市场制度包括作为交易前提的产权制度、保证交易主体自主权利的自由选择制度、维护交易秩序的平等交易制度三大类,每一类制度又由若干具体制度组成。而这些制度要靠法治化来保障。
同时,企业组织制度也是市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工业化,离不开企业组织制度的演化。人与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必须由组织来实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组织不断公司化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中不断产生的个体户、家庭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体现。
因此,正确的工业化总是表现为与市场化、法治化、公司化协调推进的过程。计划经济虽然也能在短期内催生和助长部分产业,促进以产值比重提高为标准的工业化,但不能促进以专业化分工深化和各产业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而且与市场化、法治化明显不协调甚至相冲突,因此是不可持续的。这已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实践所证明。
二、新型工业化新在拥有新的时代背景和体制环境
新型工业化的新是相对于先行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来说的,是相对于我国过去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来说的。
(一)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新型工业化主要新在时代背景不同
先行工业化国家是指相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来说的,既包括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和法国,又包括随后实现工业化的美国和德国等,也包括“二战”后才实现工业化的日本和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等。这些先行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推进工业化时所面临时代背景与中国当前推进工业化所面临时代背景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知识和技术环境不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爆炸”和技术进步速度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主要特点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化,同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掀起了一场“信息革命”。据经合组织(OECD)报告,该组织成员国教育、通讯和信息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知识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初的5 ~20%,提高到现在的70~80%,预计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将高达90%。这种新的知识和技术环境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没有遇到过的,它对我国今后推进工业化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次,国际市场环境不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新背景下,一国的国内市场和地区市场难以独存,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贸易保护越来越难以实施,国际统一的经济贸易规则已成为各国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与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在这种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推进工业化,必须直面越来越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
再次,资源环境不同。地球上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总量在一定的技术约束条件下是基本固定的。经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大规模甚至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地球上的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可以低成本开发的资源更是越来越少。因此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
(二)与我国过去相比,新型工业化主要新在体制环境不同
我国过去的工业化如果从建国以来开始考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工业化,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现在我们要推行的新型工业化可以说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三阶段。与过去两个阶段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在体制环境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首先,对外开放体制不同。第一阶段的工业化是在闭关锁国的体制下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逐步展开的体制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将在中国已加入WTO的开放体制下进行。WTO的加入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分界线,意味着中国已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必将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新的对外开放体制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次,城乡体制不同。第一阶段的工业化是在严格的城乡分割体制下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工业化是在城乡分割体制有松动但仍然存在的背景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将在统筹城乡发展、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新体制下进行。
再次,区域发展体制不同。第一阶段的工业化是在区域平均主义但产业布局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偏向的体制下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工业化是在“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部分地区和城市享有特殊优惠政策的体制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将在区域平衡发展、公平竞争的体制下进行,区域分割将逐步打破,全国统一市场将逐步形成。
三、新型工业化应具有的新内容和新特点
在上述新的时代背景和体制环境约束下,新型工业化在遵循工业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应具有如下十个方面的新内容和新特点:
(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应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根据经济发展的正常顺序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应在工业化(指不包括信息化的狭义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下,知识和信息技术已成为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支撑,因此,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将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作为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推进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新型工业化必须直面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新型工业化是在全球化飞速发展、我国已加入WTO和全面实现对外开放的新背景下进行的,虽然我国仍然具有大国的某些优势,如人口多,市场大,资源品种相对齐全,各地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等,但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大搞“大而全”和“小而全”,不顾国际市场需求、竞争状态和自身的优劣势,建立国内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而必须以全球市场为舞台,以各国跨国公司为竞争对手,以国际统一规则为约束,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为策略,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手段,以占领国际市场为目标,走开放型工业化道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
(三)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市场而非政府,应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
新型工业化是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初级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连通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市场而非政府应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从不同国家的经验来看,靠市场推动的工业化效果较好,而靠政府推动的工业化效果较差,或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业产值比重,但往往不能持续。
我国目前正在从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法治市场经济过渡,而且已加入WTO,并庄重承诺遵守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新型工业化无疑将更多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现代法治的基本特点是主体平等,规则统一透明,程序公正。新型工业化中的各利益主体(如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以及各个自然人)都可以在统一法规的约束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选择经营品种、经营方式和经营地点等,并在强有力的产权保障下,各利益主体相互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
(四)新型工业化应使各个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市场竞争在各区域公平布局
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实质是专业化,而不仅仅是发展工业。在市场逐步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工业、农业与服务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由市场需求和竞争决定的。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比重下降,主要是因为在“恩格尔法则”的作用下农产品的需求空间有限;工业之所以在工业化过程中比重不断上升,主要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工业内部不断分化,也使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在工业化中后期比重不断提高,直至最终超过工业,也主要是因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分工越来越深化,不管是工业本身的服务需求还是大众的服务需求都越来越多。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产业布局是根据中央计划进行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产业布局明显受特区政策和“诸侯经济”的影响。在这两个时期,产业布局都不是通过市场竞争公平进行的。随着全面开放体制的建立,新型工业化将在全国各省区市同时展开。各地将依托本地的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各显神通,培育自身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域专业化和产业聚集现象将越来越多。
(五)新型工业化应在城乡之间协调推进,将更多的农民纳入工业化轨道
在依靠市场来推动工业化的先行工业化国家,是没有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之分的,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农村与城市之间不存在鲜明的鸿沟,各个产业的布局是由产业内企业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城乡之间自由布局的,工业化是在城乡之间协调推进的。在城乡分割体制逐步打破的条件下,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将越来越在城乡之间协调推进。部分农村的企业会向城市转移,部分城市的企业也可能向城郊农村转移。
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农民不断减少或不断进入工商业、同时农业本身也不断现代化或农民也分享工业化的过程。新型工业化应将重点放在改造农村的小农经济,推进农村的专业化分工,将农业产业化或现代化也作为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素质,将更多的农民纳入工业化轨道,分享工业化的成果。
(六)新型工业化应主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部分先行工业化国家抢占先机,利用当时比较丰富的地球资源(包括本国资源和他国资源),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推进了工业化。我国在过去两个阶段的工业化中,也利用国内一些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一些资源消耗型或资源密集型工业。但是,随着国内和整个地球资源的急剧减少,新型工业化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肆无忌惮地消耗宝贵的资源了,而必须限制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同时,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受力,避免破坏环境,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路子。
(七)新型工业化应有新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
我国过去基本上是用工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来衡量工业化水平的。这种衡量标准和指标片面地理解了工业化。工业化应是产业化过程,其实质是人与物共同专业化,市场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是工业化的基本保障。根据这种对工业化的新理解,工业化的衡量标准应主要表现为专业化和市场化。所以要根据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设计新的指标体系。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微观基础
推进新型工业化,最终的行为主体还是企业。根据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重要主体。因此必须从微观上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为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微观基础。
(二)深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改革,建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市场机制
粗放增长之所以能进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品和要素的价格被扭曲,表现为价格被低估或人为压低,使其价格不能反映其供求状况和稀缺程度,降低了粗放增长的成本。因此,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走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深化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
(三)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形成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良好宏观管理环境
政府的职能定位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大影响。政府“越位”,会刺激粗放增长,会损害企业的效率和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资源的集约利用,容易导致过度投资和粗放增长。政府“缺位”主要表现为政府服务性职能不够,社会性管制职能不够,结果不能为企业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环境,难以促进重大共性技术的进步,不能加强对稀缺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能有效保护环境。因此,必须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干预和直接投资,弱化经济性管制职能,加强社会性管制职能和服务职能,形成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宏观管理环境。
(四)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即降低投入、提高产出),就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要想减少资源的消耗,也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要解决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也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而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对科教实施倾斜政策。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因此,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必须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五)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制定必要的产业政策,倡导正确的观念和意识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必要的产业政策,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同的产业技术含量不一样,对资源的消耗不一样,对环境的压力不一样。通过制定必要的产业政策,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集约利用型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可以达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效果。即使有了上述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也不一定能很好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观念和意识必须提及。观念和意识受传统生产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其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必须通过大量的教育、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倡导正确的资源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实现传统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六)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和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保障
倡导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和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广大干部引导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如果考核干部主要由上级领导进行,考核的标准主要是GDP的增长,则干部为了升迁,就会想方设法满足上级领导的偏好,就会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追求速度,外延扩张,粗放增长。反之,如果考核干部主要由民众决定,考核的标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改善等,则干部为了升迁,就会想方设法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就会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的就业,就会珍惜民力,顾及财力,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会讲求效率,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湖北: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 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 钱纳里等.《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9.
[6] 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与生产结构》.商务印书馆,1985.
[7] 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
[8]波斯坦、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 North,D.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The Task of Economic Histo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Septembe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ewly industrialization
Li Zuoju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State Council P.R.China, Beijing, 100010)
Abstract:According to new situation, our country should choose a new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that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also industrialization. But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that we advocate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ose countries which had realized indoctrination due for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from the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our country made due to different system. So there are many new characteristics about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order to rea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some policies such as deepening firm and government reform, building new assessable standard of cadres and new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 and the like should be taken.
Key words : Industria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