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发展经济学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与论坛 > 2006年发展经济学论坛 > 正文
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来源:郭熙保      发布时间:2009-01-18
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邀请我来做一个学术报告,这个报告只给我四十分钟。本来准备两个小时的,现在只能够压缩了(笑)。当然,我的文章还是已经发表过,因此大家可以在我主页上看到我的文章。今天我就主要讲一下我的观点。我做了一个课题是后发优势问题研究,已经发表了10余篇文章,一本书也在修改之中。今天讲的后发优势,我是想讲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关于后发优势一些别人的一些观点我就不就讲了。那么后发优势这个概念呢,最先是由哈佛大学格申克龙(音译)在1952年就提出了,提得非常早,他用的词叫做落后的优势。后来一些学者对这个概念用了其他的一个名词,叫做“Advantage of late development”,现在用这个比较多一点。后发优势,顾名思义就是后发展带来的优势。正规一点来说,我是这样概括的,后发优势就是指在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并存的世界上由落后的国家的地位所引起的客观的有利条件。这个定义呢实际说明了这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呢,就后发是相对先发而言的,所以一定是在后进国家和先进国家并存才存在后发优势。另外一个意思是后发是一个客观的有利条件。因此我就把后发有时归纳为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个就是相对性,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后发优势才存在,如何没有先进国家,后进国家这种后发优势就不存在,因此它一定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的。第二一个特征就是客观性,客观性也就是说后进国家这种后发优势是不能够认为创造出来的,它是一种由于落后而存在的一种优势,如果不落后就不存在后发优势。这是一种客观性,不能够通努力创造出来。第三个特征呢,就是潜在性,后发优势是潜在的有利条件,并不是说是现实的一种优势,如果要把潜在的条件转化为现实的利益,还需要其他的一些条件。因此他是一种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第四个特征就是递减性,也就是后发优势是和发达国家的比较而言,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大,后发优势也就越强,越大,如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后发优势的程度就越来越小,如果赶上发达国家,后发优势也就不存在了。所有它有一种递减性,和发达国家差距越小,后发优势就越小。我对后发优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这四个特征。当然这个定义呢,我认为是比较全面的。研究这个学科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学科的一些学者都没有对后发优势做一个详细的定义,界定。根据这样一个定义,我要讲第二个问题,后发优势的一些类型。
根据这个定义,我把后发优势分为五种类型。这是我第一次提到的。以往国外和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后发优势的时候主要指的是技术的后发优势,科技方面的后发优势。当然也有少部分学者提高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这里我所要讲的五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我第一次提到的。
第一个后发优势就是资本的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背后的基础就是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由于存在资本报酬递减规律,因此出现后进国家后发优势的可能性。因为发达国家资本比较丰厚,发展中国家资本比较稀缺,资本报酬递减规律,发展中国比发达国家更高,而资本是追逐利润的,如果资本在国际上是自由流动的,那么资本就会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发展国家就可以吸收这样的资本为发展经济服务,这样就促进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本的后发优势是否存在还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资本报酬递减是否存在,因为按照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资本报酬递减是他的一个假设,因此在这个假定下就出现了一个增长趋同。只要是资本报酬递减,那么世界落后国家经济发展就一定比发达国家更快,最后就出现了增长趋同。但是,新增长理论的出现就否定了新古典理论的假设条件。上世纪80年代后期罗默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新增长理论研究的热潮,逐渐地否定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认为资本边际报酬增,或者至少不变,因为他把资本的概念拓宽到人力资本,物资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而人力资本报酬可能递增,如果把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加在一起,资本报酬就可能不是递减的,而有可能不变的或递增的。如果是这样,发达国家的资本越多,增长就越快,也就存在这样的争论。但是,新古典增长理论也没有被完全否定。是否趋同还仍旧处在争议中,不过这主要依靠经验研究。经验研究也有证明趋同的,但是是有条件的趋同而不是无条件的趋同。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理论,否定了资本从富国流向穷国。但是我认为,还是存在这样的趋同。如果我们把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那么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还是要多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因为发达国家之间也有资本流动,如果我们把这个资本要素扣除掉,发展中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也抵消,那么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国家还是要大一些。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就是各国的投资率和储蓄率来看,发展中国家是投资率大于储蓄率,发达国家是储蓄率大于投资率,从这个角度来将,世界上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还是要多一些,如果这个事实成立,那么说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还是存在的。等会儿说到我们国家的情况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第二个方面是技术的后发优势。技术的后发优势的是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后发优势,我们把它归结于狭义的后发优势。大多数科学技术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发到国家创造这些技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作为落后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就可以直接借鉴已经被发明出来的科学技术,而不需要再花费时间的资源来发明这些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因此,在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通过学习,引进,模仿,吸收,消化他们的技术,就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更快发展,这就是后发优势狭义上解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后发优势——科学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当然,有人认为,技术的利用也不是很容易的,也是要花费成本,譬如现在的专利制度,产权的保护也是越来越强。但是不管是怎么保护,知识的溢出效应总是存在的,而且即使购买专利也比自己发明技术便宜很多。这是技术后发优势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技术的模仿。我认为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技术跨越,也就是技术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技术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地推进。这种推进,到现代,我们叫做前沿的技术,而过去的技术逐渐被淘汰,譬如说电子技术,开始是比较低级的,如半导体,晶体管,而现在是集成电路,使我们的计算机原来象房子那么大,现在可以装在口袋里,变得越来越小,这种情况就是电子技术是分为阶段性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如钢铁技术,机械技术不断在进步,不断在演进。那么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是否应从最初原始技术中学起呢,应该说没有必要。他可以直接进入到现代技术最前沿的领域,比如说,在电子技术中,我们就不要学半导体了,直接学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这样就跨越技术发展的阶段,直接进入前沿领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也许发达国家电子科技发展了半个世纪,我们只要二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十年,就可以接近他的前沿。因此这也是技术后发优势的一个方面。现在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的时代,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信息化的时代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时代,所以叫后工业时代,也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一些落后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是否可以跨过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到信息化呢?这是不可能的,技术是可以跨越,但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是不能跨越的,我们仍然还要完成工业化这个阶段,党的文件也是这么说的,我们还没有实现工业化这个任务,我们还要继续进行工业化。但是我们要通过信息化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这点还是可以的。所以我们技术的后发优势的一个方面,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来加快工业化的步伐,
第三方面后发优势就是人力的后发优势。人力的后发优势也是我提出来的。人力的后发优势也可以说成是劳动的后发优势,我把后发优势按照发展的要素来划分的。人力的后发优势的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劳动力方面的,或者是成本低廉的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往往收入水平比较低,劳动力比较丰富,因此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可以利用的一个很大的优势。这个优势通常可以归结为比较优势。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因为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他应该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出口,来换回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这样就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这种优势从国际贸易上来看,是一种比较优势,但是后发优势的角度来看,它也是一种后发优势。没有人把这种优势叫做后发优势,但我把它叫做一种后发优势。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根据后发优势的定义,它是落后所产生的一种优势。那么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是不是由于落后所产生的?我认为是的。但是反过来我们不能说比较优势就是后发优势,发达国家也有比较优势,但没有后发优势。我们说后发优势时,劳动力成本低廉是一种后发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这方面来讲,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是一种重合的。中国现在成为全世界的制造中心,得益于什么呢?可以说是得益于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么一个优势,所以我们的产品打遍天下,过去是质量差,价格低,现在质量提高了,价格仍然便宜,所以竞争力就越来越强。现在已经强到发达国家都给我们纷纷地加上什么反倾销呀,那都是借口,因为他们竞争不过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确实有巨大的优势。当然劳动力成本反面的后发优势只是在某个阶段是后发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工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种优势也会逐渐的丧失。因此,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应该由逐步由简单劳动转换到复杂劳动。现在提高一种比较优势陷阱,如果永远出口成本低廉的产品,可能永远也发展不起来。关于人力资源另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知识溢出效应。主要由先进国家创造出来的的科学技术,应该说一种公共产品或者是准公共产品。刚才说技术的后发优势时也说到这一点,但是从人力的后发优势来说,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快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发展中国家每年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到发达国家学习其先进的技术,而且发达国家也向发展中国家招募学生,合办学校,甚至发达中国家的教材,教学方法都可以被发展中国家拿来利用。这是关于知识的全球化,教育的全球化,知识溢出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比以前更加容易。我认为这是一种后发优势,因为你落后才有一种学习他们知识的优势。而发达国家要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则完全依靠自身,比发展中国家更缓慢一些。另外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FDI,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外国企业,这样的企业可以培训发展中国家的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总之,劳动力的后发优势包括质量和数量的两个后发优势,这两方面应该都是存在的。
第四方面是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制度的后发优势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模仿先进国家的各项有效的制度和管理经验。一种有效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需要支付高额代价而不断试错的过程。制度只有在不断的试错的过程中完善和改进。世界上一些好的制度也许经过多少年断试错,完善,甚至经过战争,政治上的动荡,经过很多人的伤亡换来的。有效的制度一旦形成,后进的国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样一些先进的制度,就可以不用在黑暗中摸索,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和先进管理办法的促进自己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制度的形成。当然,制度的学习模仿还不像技术的学习模仿,制度的学习模仿不需要任何专利的成本的。只要你愿意学习,每个国家都愿意提供你学习的制度,国外一些国家希望你学习他的一些先进的制度,因为制度的同构或者同质,可以减少很多摩擦成本。所以学习他的制度是不需要买专利的,而且还比较容易,只要你发展中国家肯学。现在不是发达国家愿不愿意告诉你,而是发展中国家愿不愿意学的问题了。我这里所提高的制度,大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小的是企业制度,都是制度。激励制度并不一定是民主制,多党制,除了这种制度外,我们特别要学习一种市场制度。他们的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微观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等都可以进行学习。我们国家的确在很多方面学习了外国的经验,一项改革的出台首先要到发达国家去考察,看他们怎么做。而这里我所说的制度模仿,制度的借鉴,制度的移植并不是照搬他们的制度,而是说有这样一个先进的制度存在,别人已经先走了一步,供你参考,他们失败的制度你也可以不学的。这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不管是成功的经验,失败的经验,都你的宝贵的财富,使你少走弯路,因此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可以利用的有利的条件。制度模仿是制度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制度这样一种趋同。现在世界上因为有国际的一些机构的存在,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WTO等。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很多,或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很多制度在逐渐走向统一和趋同。因为世界贸易组织需要各国都有一个统一的对外开放的制度。制度的趋同使发展中国家效率会不断的提高。中国加入WTO,与其说是开放程度的提高,不如说是制度改革的加快。
最后一个后发优势是结构的后发优势。结构的后发优势也是没有人提出来过,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为什么说结构上也有后发优势呢?我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期基本上都是农业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就是农业国如何转化为工业国的过程,农业经济如何转变成工业经济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农业的劳动力和资金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但是,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后发优势呢?这是因为如果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传统部门的劳动力生产力比较低,而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生产力比较高,如果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提高,就会促进生产力增长。中国现在增长很快,但是很大一部分都是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我在这方面做过研究。大概中国增长率的20%是依赖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后发优势,因为发达国家所有的部门都现代化了,各部门的生产力的差别不是很大。因此发达国家资源转移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发展中国家显著。根据后发优势的定义,我认为它是一种后发优势,是因为你落后,你才有二元经济的存在,如果你不落后,就没有二元经济。在二元经济中劳动力的转移,资本的转移就是一种优势。我把他概括为结构的后发优势。
时间到了,本来在讲了这五个方面的后发优势后,我想再结合中国的情况来谈谈如何这样的后发优势。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你也可以想得出中国有没有这五个后发优势。
在这里我有一个观点要提出来。一般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为什么这么快是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改革开放的确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它不是最终的原因。我认为最终的原始就是我们中国充分地利用了后发优势。改革开放只是后发优势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了。一句话,后发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需要补充的是,所有的后发国家都是有后发优势的,但是为什么有的国家没有发展起来的,那是因为他没有为这样的后发有时创造必要的条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