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刚刚仙逝的张培刚先生,77岁高龄的经济学院教授成伟林甫一开口就梗咽了。平复了下心情后,他动情地说:“我和张老共事近50年了,他的音容笑貌都历历在目。之前去看望他,还问起他还有多久到100岁,他说还有三年。其实张老想活得更久一点,想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虽然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还是没想到他会走得这么快。”
治学:善于发现,高瞻远瞩
成伟林教授回忆起著名的“牛肚子理论”背后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张培刚教授提出了让他名噪全国的“牛肚子理论”,即在沿海开放同时实行中部崛起,带动西部开发,促成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该理论此后成为“中部崛起”的理论依据。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是张老在文革时期从放牛中得到的启发?20世纪70年代初,张老和成老在咸宁向阳湖农场“改造”,张老负责放牛。由于湖区沼泽很多,牛总是陷入泥泞中,光用绳子牵牛鼻子无法将牛拉出,而大家用几根粗木杠垫起牛肚子部位,齐心协力,就能很快将牛拉出泥潭。正是受了这一事的启发,张培刚教授为文革后百废待兴、经济凋敝的中国提出了“牛肚子理论”,用通俗的生活事例和语言说明了深奥的道理。讲到这里,成伟林教授脸上露出了孩童般纯真的笑容,放佛回到了众人拉牛的日子。
张老的先见之明让成教授由衷地钦佩。上世纪90年代初,张老就肯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要性,但也指出不能完全照搬“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模式,要结合中国国情,扩大内需。如今,他所言都得到了证明,且愈发有建设性。“他目光深远,对国情了解很透彻。”成教授满眼的崇敬。
为人:真诚热心,永不言弃
培刚先生对成伟林教授影响最深的是不服老的精神。张老在文革时被耽误了多年,文革前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也未能充分发挥所学,文革后又没有马上被调回原岗位,等真正开展工作已经是60多岁了。但是张老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开始了他伟大的教书育人、著述治学的事业。成教授95年退休后返聘了几年,也是受到张老精神的感召。
“张老记忆力非常好!”从农场回来后,张老没有被立即允许回到政治经济学教研室,而是被调入外语教研室,为机械一系的工农兵学员教授英语。我校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韬教授就是当时学生中的一员。十多年后,张老在学校遇到王韬教授,一眼就认出他来,还立刻说出了他的姓名和所在班级。“他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里。”说着说着,成教授又红了眼眶。
说起张老的平易近人,成伟林教授道出了作为其后学晚辈的心情。成教授曾经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产业经济学的文章。张老看了后,在空白处写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大到结构、观点,小到语病、标点,都加以肯定、建议或修改。成教授说:“他对每一个晚辈都是如此。我们都非常希望和喜欢得到他的指导与帮助。”说到动容处,眼角溢出了一行热泪。
成伟林教授希望经济学院的全体师生按照张老的遗愿走下去,不辜负张老这些年来在理工科大学兴办经济的艰难和心血。
(张璐 吴双 邱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