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吾师张培刚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发展经济学先驱、奠基者、创始人、鼻祖,我的本、硕、博学业导师,以及我的人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向导和楷模——张培刚老师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
但张老师的音容笑貌,学术思想,道德品质,家国情怀;以及虚怀若谷、乐观、豁达、开放、阳光、身处逆境而不颓败的处世哲学;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根植中国社会底层、体惜民众疾苦、致力于民富国强的崇高理想和境界,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不断努力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张老师的一生既传奇、辉煌,也坎坷、曲折。
张老师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其生命周期里的“波谷”或“波峰”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高度契合,并形成共振,呈现一个由“谷底”——“高峰”——“低谷””——“高峰”的三个30年左右时段所构成的生命周期。
第一阶段(32年,0-32岁,1913-1945):发奋努力,从社会底层迈向学术巅峰阶段;
第二阶段(33年,32-65岁,1945-1978):激情报国,却时运多艰,而被迫中断学术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33年,1978-2011,65-98岁):枯木逢春,老牛奋蹄,学术征程再出发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个出生于穷乡僻壤,积贫积弱、困顿不堪,但求知欲极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张培刚,也是发奋图强、满怀爱国救国之情,进入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完成发展经济学开山之作,迎来人生高光时刻的张培刚;
第二阶段是一个满怀报国志,却在时代波折中而远离学术研究的张培刚;
第三阶段是一个乘改革开放之东风、重返学术讲坛,只争朝夕、呕心沥血培养后学,情系“三农”,忧国忧民,直至生命最后时刻的张培刚。
我和张老师邂逅于1977年的大学英语课堂,之后经历本、硕、博学习和其间及之后的研究与共事,历时34年之久,见证了张老师生命中最后的时期。
作为张老师的学生,我们也不再年轻,回望过去,感叹人生的偶然与机缘巧合。
人们常说,本科阶段,要力争进一个顶级的好大学,而研究生阶段,则应选择一个好导师。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就是一进大学就遇到了大师级的好老师。
关于张老师的学术思想,我写过几篇文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产生了一些新认识,今天鉴于时间有限,仅和大家分享几个张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