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先生留给我们一座精神丰碑
张培刚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十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每每想起先生,心里就难以平静。对先生的感激之情,实在难以言表。先生留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时刻给我动力,指引着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能拜张先生为师,实为三生有幸!回想成为先生的学生以来的三十多年,可以清晰地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无形中受到了先生的极大影响,先生的有些思想、精神和做法甚至已融入到了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之中。
是张先生影响我坚定地走上了做学问的人生轨道。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华中工学院经管系读本科时听了先生的一次学术讲座,初次领略了大学问家的风采,就开始萌发做学问的想法。本科毕业后有幸免试攻读张先生的硕士研究生,近距离连续接受先生的谆谆教诲,深刻感受到大学问家的巨大魅力,坚定了做学问的决心。虽然走上社会后离开过科研机构,但很快又回到了科研机构,而且即使在非科研机构工作,也从未中断过看书、学习、思考、写作。2001年来更是在科研机构潜心做学问。
是张先生影响我始终保持强烈的家国情怀。先生的家国情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论文选题基本都是从祖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角度进行选择;国外学成后婉拒了哈佛大学留校任教的邀请和联合国的职位,毅然回到祖国工作;一生致力于为中国经济学在国际学术界争得一席之地等。受此影响,我也一直在关注、思考和研究国家主题的重大问题,如在书籍写作方面就写作或主编了20余部带“中国”字头的书——《与改革同行I-VIII——中国改革开放和伟大复兴》系列书8部、《中国发展动力研究报告》系列书5部、《中国改革新思维——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园区转型发展报告》《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2012》《中国城市定位理论与实践》《中国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第三次大转型——新一轮改革如何改变中国》等。
是张先生影响我对“三农”问题有着割舍不开的情结。张先生出生于湖北红安农村,从小对农民的艰辛有深刻的体会,在建国前中央研究院工作期间长期在河北、浙江、广西等地农村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在哈佛求学期间选择了农业国工业化这一博士论文的主题,从此几乎是围绕这个主题持续进行思考、研究和教书育人。先生的这种“三农”情结直接而持续地影响了我:在本科时期就确定了“为九亿农民说话”的志向,在华中大读书期间写作的所有论文都围绕“三农”问题,后来读吴敬琏老师的博士也是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工作单位大部分选择了“农口”,持续写作了一系列“三农”方面的书,如先后撰写或主编了《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7)——新农村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干部学习读本》《领导决策大参考——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乡村振兴大战略》等。
是张先生教育我重视理论逻辑思维。先生在求学期间尤其是在哈佛学习期间受过系统的现代经济学理论训练,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先生在高校教书育人时,总是强调要打好理论基础,要重视理论逻辑思维。记得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一堂课,先生就说:“既然要读研究生,就要下决心,沉下心来,打牢基础,多看原著!”。从此,我开始认真读经济学经典原著,开始慢慢形成理论逻辑思维,开始思考一些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博士毕业后,我开始构思如何在张先生和吴敬琏两位导师的理论指导下,写出自己的经济学理论,终于在2008年出版了《人本发展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一书。先生还破例热情地为本书写了序言。本书提出了一个解释各种现象、提出各种对策的思维框架,让我在思考和研究时十分受用。我现已形成了一个习惯,即思考、研究和写作任何问题,都要先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楚,先搭理论分析框架再写作。
是张先生教育我注重运用研究方法。先生十分重视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为此,我于2012年6月专门归纳总结了先生的九方面研究方法: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选题、选择综合性和本源性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运用国际比较方法进行研究、将经济学研究方法与非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运用当时较前沿的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持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以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进行研究。尤其是先生指出:“要有历史的视野,要掌握基本的理论问题,同时要从现实出发,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相结合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这种将理论、历史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涯中,我总是有意地按照先生的方法去进行研究,深感受益匪浅。
是张先生教育我认真做学问。先生认真做学问的态度和精神让学生尤为感佩。先生十分注重理论文献的梳理,力求找到每个观点的原始出处;十分讲究文章的遣词造句、转承启合;十分注意文字的标注,在重点词语下会细致地标上记号;对学生提交的文章进行精心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会放过等等。先生的这种做学问的态度和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对做学问、写文章保持敬畏之心,重视文章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文章写完后力争再看两遍。现在,我在指导自己的学生时,也是照此执行。
是张先生教导我踏实做人。先生一生赢得了所有接触过先生的人的尊重,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先生的学问,还有先生的为人。先生为人亮点很多,在此只提及先生对他人尊重这一点。先生在写作中引用了他人的观点,无论对方是名家还是学生,都会认真地将其注明。听谭慧师母说,在先生临终前医院抢救过程中,只要清醒过来,都会对在场的医生和护士说声谢谢,叫他们多休息。先生的言传身教,也让我平时与人相处中,时刻注意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注意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是张先生启示我乐观面对人生。先生一生历经风雨,但从不被眼前的困难和处境所吓倒,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管自己身处逆境,还是有病痛,面对他人时总是保持着微笑。记得在先生临终前几个月前最后一次见到先生后离开时,先生躺在床上还对着我们微笑着挥手。先生经常教导我们:历史有自身的逻辑,不要过分纠结过去,关键是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将未来变得更加美好。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一想到先生的乐观、豁达和微笑,就很快释然了,并将其转化为进一步前行的动力。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张先生留下的精神丰碑,将继续指引我未来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