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眼中的张培刚
当前位置: 首页 > 缅怀张... > 他人眼... > 正文
回忆培刚老师二三事——孙鸿敞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9-02-06


  我是1946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的。那年武大刚从四川乐山迁回武昌珞珈山,张培刚老师也刚从美国回国担任武大经济系主任,到现在已经整整46年了。我1950年毕业参加工作后,南北辗转,将近30年的时间没有和培刚老师见面。“四人帮”倒台后,我们在北京重逢;从此我就在他身边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往事如烟,彼此遭遇略同,但有几件事却深深地映在我脑海中,令我终身难忘。
  记得那是1948年的一个夏天,我暑假回南通探望母亲,在上海停留了几天。因为在校里获悉培刚老师正在驻沪的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工作,我特地去拜访了他。
  我是和一个名叫陈应椿的同乡青年同去的。联合国的驻沪机构在上海外滩外白渡桥北侧的百老汇大厦,远远望去,那座美丽的建筑物顶上矗立着中美英苏四国的国旗,迎风招展,十分壮观。到了大门口,经过门卫通报,我们才进入大厦。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内见到了培刚老师,当时他正坐在一张很大的写字台后面工作。这间办公室面对着黄浦江,俯视窗外就是一幅黄浦江壮丽的图景,江中停泊着许多巨轮和军舰,大小船只像玩具一般地穿梭来往。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和老师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他正在忙什么,只觉得心中充满了激情;因为我的老师,一个中国普通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后台,全凭自己的努力和学术成就,竟当上了联合国的顾问和研究员,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能参加许多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踌躇满志。我作为他的学生,也感到无比的快意,使我在同伴面前感到无比自豪。
  但是培刚老师并没有留在那个豪华舒适的地方永远当他的“国际官员”。半年之后,1949年春天,我在珞珈山北坡的半山庐又去拜访他。半山庐是武大单身教授们的宿舍,由于是在阴坡,比山前的气温要低得多。培刚老师和吴于廑老师那时还没有结婚,都住在那里,也是我每晚和陈贤翼同学散步常去的地方。由于没有取暖设备,他们是靠炭盆度过那阴冷的长夜。当时革命形势已经急转直下,解放战争在东北和华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培刚老师正是急于要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毅然辞去了联合国的职务,回到学校。从1949年初开始,留在校内的师生都在作迎接解放的准备了。培刚老师组织了系里的教授们开办“新民主主义讲座”,轮流宣讲革命的道理。我是班代表,负责印讲义,常去理学院的地下室,因为那里就是印刷机秘密工作的地方。天气虽然寒冷,但我们心里都怀有一团划破黎明前黑暗的希望之火焰,驱使我们冒着寒冷和被迫害的恐怖,准备迎接祖国光辉灿烂的明天。
  30年后,我经历了无数坎坷,从大兴安岭又回到了培刚老师的身边。这是一段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过来的,我永远无法全部知道,只是偶尔听到一些片断的叙述。记得有一次曾启贤教授告诉我:“你别以为你在边疆经历了几多艰苦,培刚老师也不比你强多少!”
  我是在1979年由董辅礽同学推荐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才和培刚老师重逢的。当时他在许涤新同志主持下担负编写《政治经济学辞典》的工作。他也住在经济所办公楼内,这样  我们就常有见面的机会。记得‘1980年我随培刚师去北京大学办事,中午就在北大校门外面的一所餐厅进餐。我们那张桌上还有两个青年学生,一个是从海外回来上学的华侨,还有一个是校里派他  和这位华侨作伴的,我们相互介绍后就攀谈起来。当那两位听到培刚老师是40年代哈佛大学的博士时,·引起剧烈的反映。那个华侨学生十分惋惜的说:“您如果那时不回国,会获得发挥才干的机会,现在该多么阔气!”他们上下打量着培刚老师,最后感慨万分地说:“像您这样的老一辈的知识分子,爱国心切,真是令人佩服!”
  是的,我所知道的培刚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他从小生长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农村;知稼穑之艰辛,并且自己也参加过劳动。他上学、念书总是想着中国亿万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困苦生活;潜心寻求国家富强的道路。他在抗战期间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后来出国留学,撰写他那篇著名的博土论文,也都是为了这一目的。甚至在解放后30年中用非所学,文革期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也没有忘记祖国经济发展大业,而是历尽艰辛,执着地追求真理。目前他虽年届八旬而仍然孜孜不倦。正是这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使他放弃了异国优越生活回到本土,后来又辞去了联合国的高官厚禄;也是这颗赤子之心,使他甘于寂寞,从热闹场中“退”了下来,默默努力上下求索;同样这颗赤子之心,使他忍受多年的考验,百折不找地进行真理的探索。他是把自己的爱和理想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中,不为名,不为利,不想哗众取宠,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致祖国于富强!这是我跟随培刚老师40多年后才认识到的。在他77岁诞辰时,我曾写下几段诗句,后来由我父亲的一位朋友加以润色。我愿再一次奉献于老师之前,以记述自己内心的感受。

少逢世变接踵来,国难民瘼蕴胸怀。
兴邦夙抱书生志,荆楚大地育英才。
潜研笃学青少年,著述文章不等闲。
璞玉光辉难埋没,一朝留美载誉还。
珞珈执教迎天明,创建华工亦辛勤。
得失荣辱都不计,历尽’坎坷得清平。
老牛奋蹄夺分秒,握管勤书但求真。
何幸矍铄八旬翁,犹留卓著盖后尘!
素慕我师治学精,讵识志行更超群。
长忆化雨春风日,强策驽钝践叮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