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公告 更多
赞助单位 更多
媒体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缅怀张培刚先生 > 媒体介绍 > 正文
中国经济学界的“之父”人物(一)
来源:2017-11-06 经济学人物      发布时间:2017-11-07
         “之父”者,鼻祖也,创始也,或开拓者也。他们或在某一专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或在某一学科成为奠基人的角色并发挥了创始人的作用,或在某一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或在某一方面起到了重要参与决策者的角色。中国经济学界的创新人物不少,但我注意到,被媒体冠以“之父”的人物有十位。这些经济学家的共同特点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坚守学术品格,坚持学术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影响和政策影响空前,他们是开辟中国经济学新境界的先行者。
1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
  张培刚被公认为发展经济学之父,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早有定论。张培刚的这一影响世界级的。
  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就是张培刚先生。哈佛大学一些教授认为,刘易斯、舒尔茨提出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比张培刚要晚好些年。张培刚对静态假设条件下农业与工业相互依存关系的论述,比库兹涅茨的论述也要早十多年。是的,上世纪40年代,张培刚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写下了在世界经济学界具有拓荒意义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首次针对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这些论述构成了后来在西方兴起并蓬勃发展的发展经济学的主体内容,该论文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著作。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中,对农业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建立了自成体系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对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农业与工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农业与工业之间存在着动态的演进关系,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民为代价,而要把改善农民、农业的状况作为工业化的重要环节。他能够完成这部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系统探讨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开创性著作,也源于他在上世纪30年代的农村经济调查成果——《清苑的农家经济》(1936年)、《广西粮食问题》(1938年)、《浙江省食粮之运销》(1940年),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应该说,张培刚的学术创新,离不开中国国情,离不开哈佛的系统深造,更离不开自己的砥志研思和勤奋。
  具有历史性贡献的《农业与工业化》完成于1945年,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奠定了他在发展经济学界的历史地位。著名经济学家谭崇台认为,张培刚无论在作品发表时间还是在讨论的主题上,都称得上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和创始人。(见《光明日报 201112211 版)厉以宁等经济学家都认为,张培刚最早建立了自己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他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无可争议的。梁小民在1990年翻译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时也认为,张培刚的著作远在刘易斯之上。张培刚确实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代宗师。
  蜚声世界的《农业与工业化》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后来在美国、墨西哥以英文、西班牙文再版多次,被很多学术论文引述,可见其影响之大。张培刚也因此被称为发展经济学之父,为国际经济学界所推崇。


(本文选自《经济学家》周报,作者白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