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__local/5/6B/65/F186FE31E4806822C6B84D5DFB4_E152242F_36BF3.jpg?e=.jpg)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徐姣 文 朱哲 摄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恰逢张培刚先生巨著《农业与工业化》出版70年,经过70年的发展,张培刚先生在书中擘画的经济发展蓝图正在中国大地上铺陈。
“《农业与工业化》给我们留下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它的精神财富。”12月13日下午,在2019年(第十五届)大河财富中国论坛·《农业与工业化》出版70周年学术分享会现场,一场围绕“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的思想碰撞精彩上演,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建华就《农业与工业化》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行了分享。
张建华表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学苏联老大哥、学西方等一些发达国家,中国自己的传统理论并不是很多。“所以,张培刚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留下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它的精神财富,当然书中很多观点包括它的理论体系也都非常重要。”
为什么说是一种精神财富?在张建华看来,这本巨著不仅让后人认识到,中国可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响应了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自信。而在70年前,张培刚先生就已经做到了,他给后人树立了榜样。“我们不要一谈到发展经济学时总是必称刘易斯、舒尔茨,或者看谁得奖了就崇拜得不得了,认为他所有东西都是非常好的。 ”他认为,许多人忽略了以张培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为后来者奠定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是可以有这种理论自信的。
当然,做到理论自信也不是花几年写一篇文章就完成了的。张建华称,张培刚先生这本书的出版,经历了从1934年大学毕业之后六年在中央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做的调查,又经过深入的观察、实践总结,再加上在哈佛理论系统的学习,最终提炼而成。
透过张培刚先生的事迹,张建华认为实现理论自信,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建构对实际有指导意义、有价值的理论。在这方面,张培刚先生不仅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西方对中国人不太友好的年代。
第二,要用行动落实理论,扎扎实实地做研究、调查,基于实践进行总结。当时张培刚先生就《清苑的农家经济》《浙江粮食之运销》和《广西粮食问题》写了几百万字的研究文章。
第三,不断进行系统学习。不断从历史当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从理论上构架,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基于此,张建华表示张培刚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的价值,就在于能否把张培刚先生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未来的发展经济学领域中,使中国不仅能指导自己的实践,还能让全世界更多的贫困地区受益。
责编: 裴熔熔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