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智杰教授做客首期张培刚发展经济学讲座
4月20日下午,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第一期正式启动,讲座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晏智杰教授做客,思维敏捷、温文尔雅的晏教授为全校师生奉上了一场题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情操——破解所谓亚当·斯密问题”精彩报告。该系列讲座是张培刚讲座计划的一部分,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的专门讲学项目。旨在邀请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或研究心得,促进学术繁荣发展。
晏智杰教授的讲座,从最近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入手,提出了“市场经济和道德情操是什么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不能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操?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情操或规范?”等问题。晏智杰教授指出了这一现状的经济制度根源:形式上的公有制而实际上的国有垄断制,并不是未来经济社会的基本形态;未来社会应该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是保障全民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全民所有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问题诸多、困难重重,恰恰不是市场经济本身的问题,而是市场经济和统制经济长期并存、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2008年的反危机政策,大大加强了国有垄断经济的实力,这是与市场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
不仅如此,晏智杰教授更从理论和认识根源上分析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的问题。晏教授指出,在解决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问题之后,又存在另一种潜在的左右着人们的认识,即认为市场经济是赚钱经济,就是私有经济,是一种为达到目的不折手段的经济。晏教授指出,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在内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是这种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反映。还有一种认识,认为市场经济是功利的,但在道德领域应当提倡和宣传高尚的大公无私的道德观,试图通过提倡道德领域的利他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来抵消市场经济的消极后果。此类认识往往以亚当·斯密问题的判断为权威依据。
晏教授指出,人们实际上曲解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本书的本意。首先,它曲解了利己和利他的含义。利己行为,是一种self-love的行为,人出生下来关心自己的收入、关系自己的前途命运,关心自己的父母、子女、同事,也爱国,所谓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强加的。利己,是自爱;利他的过程也是利己。利己是本质,利他是反射。第二,晏教授指出,亚当·斯密这两部书的人性论是一致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利己与利他的结合,通过交换为他人提供合适的商品和服务,只有利他,才能利己,实现公私利益的协调。第三,晏教授指出,斯密道德哲学的本质并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极端利己也十分仇恨,而是个人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个公正的法官,督促个人合宜的行为,将责任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第四,晏教授指出,亚当·斯密的经济哲学,是实现公私利益协调的经济哲学,这其中包括:自由主义精神、分工协作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公平分配原则和勤俭节约的原则。
最后,晏教授指出,驳斥所谓的亚当·私密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能动摇;市场经济和道德情操应当而且可以统一,因为二者的人性论基础是利己与利他主义的结合;我们所需要的道德情操,是利己与利他结合、公私利益协调的道德情操。
晏教授的讲座,给予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以极大的震撼,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老师和同学的体会是,晏教授的讲座破解了自己多年以来在认识上的困惑。
晏智杰教授简介
晏智杰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曾任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理事长,1993年至2002年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晏智杰教授1957年考取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后考取本校本系研究生,师从我国经济学界元老陈岱孙教授攻读西方经济学及其历史、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外经济体制的比较,其作品《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当时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发展中出现的重要观点、理论,做出了具有创见性的论述,而后出版的《劳动价值学说新探》、《灯火集——劳动价值学说研究论文集》,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晏智杰教授的学术研究,覆盖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问题,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劳动价值论、分配理论、现阶段财富形成和宏观调节,都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通讯员:陈三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