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讲座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 > 各期讲座详情 > 正文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三十八):Trade in intangibles and the global trade imbalance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11-26

       2020年11月24日晚上19点至21点,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三十八)在线上直播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教授、联合国技术银行理事傅晓岚担任嘉宾,她做了题为“Trade in intangibles and the global trade imbalance”的精彩报告。经济学院张建华教授、钱雪松教授以及众多校内外老师、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贸易不平衡是近期引发一些工业化国家反全球化浪潮的主要问题。鉴于近几十年来无形资产的出现以及全球化后价值链(GVC)中知识和服务贸易的日益嵌入,如何修改国际贸易计量框架,以全面、真实地反映21世纪各国之间复杂的贸易关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傅晓岚指出,虽然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已经从经典的货物贸易理论发展到产业内贸易理论,但无形资产贸易并没有完全融入国际贸易理论之中。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创建有关“增加值贸易”的新数据集方面做出了宝贵的努力,并结合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了更全面的全球贸易情况,以上工作都为贸易统计的改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这些新数据集仍未完全涵盖全球无形资产贸易,关键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将商品,服务和无形资产的国际贸易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框架以及数据收集的困难。

       在讲座中,傅晓岚重点介绍了她和合作者在在整合有关技术、国际贸易和全球价值链的文献基础上所建立的一个全球化贸易的分析框架。无形资产是一个国家的一种创造要素禀赋,其进入国际贸易不仅是作为一种要素禀赋嵌入到制成品和服务中,而且是通过各种特定于无形资产的贸易方式直接进入的。通过深入讨论无形资产贸易的五种运作模式,傅晓岚提出了一个修正的衡量国际贸易的综合框架。

       通过将这一框架应用于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傅晓岚研究发现美国、英国、瑞士、日本、法国、德国和瑞典等主要国家的无形资产贸易出现了巨额顺差。通过重新计算主要工业国家的贸易平衡情况,结果发现,美国贸易赤字减少一半,英国减少75%。中国贸易顺差减少45%,德国基本不变,维持大顺差,日本由贸易逆差反转为较大的顺差,是调整前后变化率最大的国家。所有创新型国家的贸易平衡都有改善并有一定顺差,除了荷兰、韩国、新加坡和爱尔兰,这四个国家不是不创新,而是价值创造和生产活动中利用的无形资产大于本国生产的无形资产,或者说它们有效地利用了更多国际无形资产。这一研究大大修正了现有对于美国贸易逆差的认识。

       傅晓岚进一步指出该研究发现具有的重大政策含义。首先,应该在一个充分融合21世纪不同类型贸易活动的框架下,讨论全球贸易不平衡问题和如何解决该问题的政策对策。其次,该研究结果为关于全球化影响的辩论,以及如何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启示。第三,研究衍生了一个新的全球化难题,即一个国家如何在保护低技能工人的工作与追求基于无形资产的高附加值工人之间权衡。第四,这项研究的发现有助于讨论如何正确衡量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傅晓岚指出该贸易计量框架为了解21世纪国际贸易的广阔前景提供了有用的视角,即货物贸易平衡不再是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良好指标,也应考虑无形资产贸易。傅晓岚强调本文是一个概念性的研究,主要是提供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框架,希望能够借此抛砖引玉,以吸引更多的人在该领域做出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她表示未来的研究可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开展对无形资产的估值和贸易机制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丰富我们对这些复杂过程的理解。第二,制定无形资产贸易数据收集方法和监管要求,并告知决策者和相关国际组织。第三,探索采用综合方法衡量的国际贸易是否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并提供新的经验证据。第四,技术革命将以何种方式和程度改变无形资产贸易的方式和范围,将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

       讲座结束后,傅晓岚与与会教师及学生就各个国家无形贸易的权威数据与计算方法、新兴技术对全球服务流动的影响、现存的贸易冲突对无形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影响异同、有效的无形资产贸易制度、开放体系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丰富讨论,大家表示获益匪浅。

     

       傅晓岚,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教授、联合国技术银行理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首任10人小组成员,联合国SDSN领导委员会成员,全球经济转型委员会成员。担任《中国经济与商务研究》(JCEBS)期刊主编,《研发管理》(R&D Management)期刊副主编,以及《牛津发展研究》(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等国际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傅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创新、技术与发展、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国经济发展、新兴经济体、美国与欧洲的创新和生产率等。著有《中国创新之路》、《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作用》、《新兴经济体技术能力的崛起》、《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中国经济发展》和《雷达网下的创新》等。在一流国际期刊发表大量论文,是欧盟委员Gate 2 Growth 2005年度“欧洲最佳论文奖”,2017年度欧洲管理委员会(EURAM)创新战略兴趣小组“最佳论文奖”,2018年度欧洲国际商务学会(EAIB)“最佳期刊论文奖”以及2019年“CFA亚太研究交流奖”的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