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讲座详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张培刚... > 各期讲... > 正文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三十二):可持续转型发展40年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09-20
        2018年9月19日上午,在经济学院106教室成功举行了2018年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第三十二次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潘家华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可持续转型发展40年》的报告,讲座由我院院长张建华教授主持,许多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F424

        讲座开始,潘家华教授指出可持续转型发展的行动领域与目标要素包含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三方面。并从阶段特点与发展理念两角度介绍生态平衡到生态文明的过程:一、演绎过程包含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前以人口资源与环境为主体的马尔萨斯陷阱,到以工业化、城市化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极限(环境红线、生态底线、资源上限),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二、发展理念则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升华的过程,从1970年代的生态平衡,到19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再到1990年代的环境与发展并重与2000年代的科学发展,最后到2010年代系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思想。

        对于可持续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潘家华教授主要讨论了违背自然规律、超越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建设的“伪生态文明建设”,其包含生态越限、生态洗劫、生态折腾、生态造假、生态负债五类形式。追根溯源,潘家华教授从城市化与工业化两个角度对此类现象的动因进行解析。而要真正从学理上解读中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潘家华教授提出可从转型发展要素公理的角度:以自然资产转换、人均物质消费、固定资产存量、技术效率为代表的潜在增长因子;以自然资产刚性约束、人均消费天花板效应、固定资产存量天花板效应为代表的增长约束因子;以及作为环境中性增长源泉的技术效率。

        最后,潘家华教授对前景进行了展望。于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会持续好转,出现稳中向好趋势,但任务依然艰巨。于全球,转型发展的基本格局分为两大阵营: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进一步划分为三大板块: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欠发达经济体。根据人口与国土特点进一步划分为五类经济体:一、人口增长较快、国土开发仍具有较大空间的经济体(如美国);二、人口趋稳或降、国土开发空间基本饱和的经济体(如欧盟、日本);三、人口和经济增长趋稳的经济体(如中国);四、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如印度);五、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增速难以突破的经济体(如低收入国家)。

        在互动交流环节,潘家华教授就我院同学们提出的低碳城市政策、人口扩张现象进行了充分探讨,并对本主题的拓展性研究进行了交流。

        潘家华,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和湖北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界经济、能源与气候政策等。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华宝钢环境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