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张培刚基金会三十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网页 > 我和张培刚基金会三十年 > 正文
朝镛:桃李不言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20


桃李不言

朝镛
第一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获得者
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


   1999年,我非常幸运的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当时还叫华中理工大学)的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班,开启了我的经济学之旅。那时我刚刚接触经济学,对自己将来的经济学研究之路毫无把握,但听到张培刚、林少宫先生的求学、归国经历,并且在80年代初创建经济研究所的故事时,莫名地感到一种力量和鼓励。

   我进入华科之时,张老已经是耄耋之年,因此我无法当面受教于先生。我也不敢去打扰他,我们做学生的对长辈尤其是泰斗级人物还是十分敬畏的。关于张老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张五常教授的口中得知的。以“张狂”著称的五常先生每次来华科讲座,必提到他最佩服的“张大哥”以及大哥始终炽热的爱国心。而张老的那句“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可而止;看透,岂可以全看透,须有所作为”的名言也在我们同学之间广为流传,可谓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儒道互补精神的写照。在华科的四年里,我好像只有一次“朝圣”的机会。张老当时坐在主席台上,面带微笑,目光纯洁,充满孩子气。名气那么大,经历了那么多,却依然温和洒脱,天生的大家气质。此后我毕业出国留学,与张老再无见面。

   我和张老及其基金会之间并无灼热的激发,但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多年之后再次重逢。2018年,我由于工作上偶有小成,获得了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这次获奖后,我回到母校,得以近距离的了解张老及其基金会。之前,我知道张老是我们经济学院的奠基人、开拓者。因为张老,我们获得了博士学位点;因为张老,我们有了今天经济学院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徐长生、张建华、汪小勤、方齐云等,还有活跃在国家经济决策中枢的巴曙松、张燕生、张军扩、李佐军、胡和立等。我这次回来后,有幸见到了很多张老的学生和朋友们。他们作为和张老最近的人,最能感受张老的学术和人格魅力。他们明白,人世间的美好,无论多么伟大,无人传承就有可能中断消亡。于是就有了基金会,有了想把张老的治学精神传承下去的人,想使中国的发展经济学进一步创新发展的人,想让中国的经济更加繁荣昌盛的人。这些人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他们自觉地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为有了基金会,关于张老的记忆和历史被见证、被记载;因为有了基金会,张老的学术理想得以延续,鼓励着我们后辈继续前行。我想,我那次回母校领奖,应该多住上几天,为母校,为张老,也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