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公告 更多
赞助单位 更多
追忆先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缅怀张培刚先生 > 追忆先生 > 正文
姚文强:缘起梧桐翠荫下 情系培刚事业中——在纪念张培刚先生逝世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11-26

 

 

 

缘起梧桐翠荫下 情系培刚事业中

各位老师、同学们、校友们:

大家好!

我是华科经济学院94级校友姚文强,现在担任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很荣幸能够以90年代学生的身份,在今天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合发言。刚才巴理事长在发言中总结了张先生是做展望未来大学问的大学者,是不遗余力培养后学的大先生,我深表认同。前面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学长们也都对先生进行了深情的怀念,这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张培刚先生深深的缅怀和感激。

张先生属牛,我也属牛,先生大我一个甲子,在我90年代入读华中大时,先生早就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我还只是一个毛头小伙,青葱少年。但世间很多的缘分就是如此奇妙,一个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牛,一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我们当年在梧桐翠荫下的一次偶遇,促就了我对先生一辈子的敬仰,感激和追随。

那是6月初夏很普通的一天,在华中大郁郁葱葱的梧桐绿荫下,我们一群经济学院的孩子看到张培刚先生从国际会议中心出来,我们像现在的追星少年一样,热情地迎了上去,围绕着先生叽叽喳喳问好。先生特别和蔼地和我们打招呼,在得知我们也是经济学院的学生时,特别鼓励大家要走出学校,走到社会中,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做出真学问,学到真本领。我后来才知道,先生青年时代也是这样去要求自己的,他在大学毕业后所从事的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写出《农业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背景。对于当时的我来讲,大师的引领是我成长的明灯,我在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时,就主动联系了先生老家湖北红安,在我看来,去红安,既是到社会去进行学习锻炼,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因为我很好奇,红安沃野是怎么样培养了这样一位情系家国的学术大师。

我的这次红安之行,在学术和精神上得到了双重收获。坦率来讲,当年去红安眼见的情形,仍然是一个标准的中国传统农业痕迹非常突出的社会结构,但正是因为这种红安环境与先生学术事业之间的对比,才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一个致力于求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化转变的大学者是多么地高瞻远瞩,这样的一位学者及其事业对我们国家又是多么的有价值。这激发了我对张先生事业的高度敬仰和坚定追随。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无论我今后从事什么,只要有机会,有能力,我一定要为先生为之奋斗终生的学术和事业做些事,尽些力。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我在红安调研回来后,专门向张先生汇报后和先生的合影。先生可能未尝想到,一个少年的心中,已经把他当成了一辈子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走出校园后,我的职业选择是进入了业界。我的择业去向也非常地明确,既然属牛,那我就选择以“拓荒牛”著称的深圳吧,这一选择,使我来到了美丽的鹏城,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奋斗和成长。在这一时期,尽管我不在武汉,但只要一有机会回到学校,我一定会去看望张先生和谭师母。师生之间之中常情互动,是我人生中最为温馨的时光记忆,我一直铭记在心。

2011年,得知张先生逝世的消息后,我和其他校友一样,第一时间赶回了武汉,自发送先生最后一程。哲人其萎,让我们无比悲痛,其时的场景我还历历在目。但先生的事业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才是我们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所以,当时巴曙松理事长和热心的校友就商议,我们一定要尽力把张培刚基金会做得更好,一定要协助学院把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科办得更好,一定要帮助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成长得更好,让先生开创的事业经由给我们的手更加辉煌。我听后心潮澎湃,我觉得自己虽然不在学界中,但仍然可以为培刚先生的事业来做自己应尽的贡献。

2015年,我们得知了红安县政府有意复建张培刚故居,当王喆、巴曙松、李佐军、霍达和陈振宇等学长共同发出捐赠号召时,我们一批同学积极响应捐款助建。2019年,张培刚故居顺利复建开放,我内心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因为我在90年代去过红安,知道在一个贫困的老区创建一个靓丽的文化名片,打造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风景线是多么难能可贵,今天,先生故居已经成为红安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的样板点,这是我们为先生家乡做出的贡献。

2018年,张培刚基金会决定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的表彰计划,这一计划是希望能够激励更多青年学者的成长,推动我国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这一计划得到了经济学院杰出校友以及基金会全体理事的一致支持和同意。在得知2018年要进行第一次评奖时,我就和巴理事长说了一句话:巴老师,我要为第一届张培刚青年奖做贡献。当时正是18年年初,我在春节的时候,和儿子讲起了张先生的故事,讲到了这个青年奖的评选,孩子也说了一句话:爸爸,我要和你一起做贡献!我非常开心孩子能够和我想到一起去,这一年春节,孩子把他积攒多年的全部压岁钱给了我,而我自己又添加了一些,父子两人合力捐献了第一届张培刚青年奖的奖金,父子同心同行,支持张培刚先生未竟的学术寄望,我相信也是张培刚先生乐于见到的。

关于青年奖的佳话从我而始,但精彩仍在继续。2019年春节,张培刚先生的夫人谭慧老师到广州过春节,我主动组局,邀请十几位华中大校友陪欢聚,谭慧老师很开心。在席间,我们缅怀张先生的同时,谭慧老师也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张先生不为人知的一些生活小事,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大家的心都被大师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一场小型的新年聚会,当场就有多位华中大师兄弟踊跃举手愿意捐赠一届张培刚基金会青年奖奖金。今年(2021年)张培刚青年奖奖金,就来自于这次欢聚的参加者之一——华中科大动力系于文华师兄的捐赠。而后期,还有多位校友正在积极排队中……

不仅如此,承蒙基金会的信任,近年来我一直担任张培刚基金会副秘书长,我经常陪同巴曙松理事长一起同许多企业家交流,向广大企业家深入介绍张培刚先生作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地位,尤其是张培刚先生构建发展经济学学科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以及基金会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我们打动了许多有情怀的企业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深圳本地优秀企业家——有所为董事长张延红,在历经十几次的拜访和深度交流过程后,深深地被张培刚先生的治学报国的精神所感染,更为巴曙松老师为代表的华中大校友对张培刚先生的治学精神的尊重与传承所折服,最终决定出资千万支持张培刚基金会的发展。而更值得尊敬的是,张延红先生一直坚持匿名捐赠,所以在基金会的官方网站上公示的捐赠来源中,这一笔巨款捐赠并没有注明捐赠人,但是今天这个场合,我要首次披露这个捐赠人的身份,就是要对张总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这些强有力的支持,张培刚先生的事业才得以蒸蒸日上,发扬光大!

今天有一句大家都熟知的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张先生的学术,人格和事业使我们终生受益,我们在自己各自的领域中去发展,去进步,就是对张先生教育的最好回报。这几年,巴曙松理事长不仅尽力推动基金会各项工作的开展,他也向张先生在努力学习,努力在展望未来中做好大学问,在提携后学中当好大先生。他推动成立了深圳资产管理学会,我担任了学会的秘书长,我们在短短几年中,就建成了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我们把新时代资管理论与资管实践在大湾区这个大舞台上来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管理论创新平台不断奋斗;我们为了关心学弟学妹的成长和发展,在深圳为求职实习的同学们提供免费的住宿,同时积极带领他们参加各种学习,我们正在为打通学校和社会学习之间的联通管道而不断探索……这些事业,是我们的事业,也是张先生眼中更为辽阔和丰富的中国经济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大事业!

说来也巧,牛群中老牛带领小牛是常景,而我和先生的偶遇,也使得我这头小牛,被张先生这头老牛所感召,所引领。这才有了后来这些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故事。而人生的美好莫过于此,一次美妙的邂逅,缔结一段深厚的情缘,造就一系列美丽的故事,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培刚先生事业的魅力!愿我们大家继续努力,为张先生的事业继续增光添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