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公告 更多
赞助单位 更多
他人眼中的张培刚
当前位置: 首页 > 缅怀张培刚先生 > 他人眼中的张培刚 > 正文
张培刚先生对市场取向改革的可贵探索——厉以宁
来源:本文载于《湖北日报》1993年5月19日“理论周刊”第370      发布时间:2009-02-06


     张培刚教授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内的贡献,已经有不少学者撰写专文予以阐释。我同意他们的看法,张培刚教授不愧是发展经济学这门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创立者之一。在这里,我想就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谈谈张培刚教授的经济改革观。这也许是不被人们所了解的一个方面。
    1979年春,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调查组“理论与方法研究小组”委托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在北京举办“国外经济学讲座”,共60讲。第一讲至第四讲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由我和张培刚教授承担:“宏观经济分析”两讲由我主讲,“微观经济分析”两讲由张培刚教授主讲。当时,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之后不久,学术界对市场经济还很不熟悉,经济体制改革也只是在农村中刚开始试验。张培刚教授认为,在讲微观经济学时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突出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由竞争形成的价格对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意义,以及通过市场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张培刚教授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在于抹煞市场的作用,经济缺乏生机,因此,经济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稍后,在我们合著的《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微观经济学部分(这部分由张培刚教授撰写),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在该书第四篇第一章“微观经济学与企业经营管理”,张培刚教授着重阐发了以下这些观点:
    1.“消费者主权”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更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求把维护“消费者主权”、满足人民需要放在首位。
   2.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只强调生产和供给,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当供求并重,即既着重生产和供给,也着重消费和需求。当前,尤其应当加强的,是关于流通与消费经济学的研究。 
   3.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心环节是搞活微观经济,也就是搞活企业。如果仍像过去一样,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依赖国家的分配与调拨,企业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由国家拿去分配与调拨,那么生产资料市场就无法发展,企业也就无法具有活力。
  4.微观经济学中有关市场、竞争:成本、效益的分析,是适用于现代社会化生产的,而不能以为它们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经济,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
   从张培刚教授的这些见解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始终把走向市场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1979年至1985年初(《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书完成于1985年4 月),张培刚教授在经济体制改革方 面的这一系列探索,今天看来,的确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