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了由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主编的《新发展经济学》一书。
1992后10月7日,河南人民出版社在郑州举办了《新发展经济学》出版座谈会。会议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毛增亮同志主持,国内40多位著名经济学家和中青年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了座谈。并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代光教授首先谈到:张培刚先生早年对发展经济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该书是他50年来辛勤探索的结果,是张老经济发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该书也是我们经济理论界如何联系实际的一个典范,对发展经济学新体系的创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当前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步伐,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此,我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河南人民出版社的胆识和辛劳表示感谢。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谭崇台教授指出:首先,《新发展经济学》体现了一个“新”字,具体表现在:第一,全书突破了原先发展经济学体系的框框,一开始就批评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悲观看法。第二,这本书从头到尾贯穿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问题这一条主线,从论证工业化前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开始,紧接着谈到工业化的起动和制约因素,然后讨论工业化的各种条件,再论证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问题,随后分析工业化的国际条件,最后还提出了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调节的办法。这种写法很有新意,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第三,从全书研究角度讲,也有所突破。把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等)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其次,《新发展经济学》较好地把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联系起来。过去许多人认为发展经济学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流派,我们研究发展经济学的根本意义就是要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之所以在国内引起人们的兴趣,是因为这些理论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研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建设,是我们经济学界的共同任务。《新发展经济学》由张培刚教授主编,是来自全国l2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20多位老中青经济学者共同努力的产物。做好这一点很不容易,合作是成功的。此外,我对河南人民出版社的选题眼光和工作效率也很钦佩。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宋承先教授谈到: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张老的贡献很多,很大。这本《新发展经济学》是又一个新的贡献。这本著作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较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傅股才教授说:《新发展经济学》可以称之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这本书既体现了发展经济学的新思想,又总结了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副主任杨德明研究员指出:《新发展经济学》是张老早年《农业与工业化》一书的继续,本书抓住了发展中国家的核心问题--工业化问题,而工业化的重点又在农村,这是富有远见的。该书不仅从经济方面,而且从政治方面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这是一个突破。该书的内容全面,体系比较完整,在当前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经济学持悲观看法的时候,该书的出版是理论界的一件盛事。
杭州大学经济学系蒋自强教授讲到:这本书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综合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张老40年代开创了研究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之先河,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当发展经济学在西方被视为"贫困","衰亡"的时候,张老又大声疾呼要建立新发展经济学。现在,这本令人瞩目的力作终于问世了。该书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理论问题,并且不乏有启发意义的新颖见解,可以说,张老不仅对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而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都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主编陈招顺研究员在讲话中指出:过去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的东西,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有自己的经济理论。《新发展经济学》正是适应这一迫切需要而问世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我认为,此书自成体系、观点新颖,而且装帧、编辑也很出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这在国内同类书中都是一流的。
河北大学经济系主任杨欢进教授说:张老40年代写成的《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以及现在主编的这本《新发展经济学》,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张老怀着为中华民族崛起和兴旺提供理论指导的宏愿,对发展经济学的探索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精神十分感人。《新发展经济学》课题组在我校举行过4天小范围研讨活动。张老尽管年近80,竟然连续4天主持每天长达10多小时的紧张讨论会,表现了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可贵精神。
复旦大学经济系西方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尹伯成副教授讲到: 这本书不但开辟了发展中大国研究的先例,抓住了"农业国工业化"这一主题,而且,总结了我国近年来经济的新发展和新问题。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对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