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0年代提出的理论,西方20年后才意识到
国外早受推崇,在中国则是80年代才闻名
自美回国后经历坎坷,改革开放后稍有好转
在中国,张培刚这个名字直到1978年才逐渐被重新提及。中国经济学界更不得不返回到40年代张培刚在国外出版的外文著作中,寻找振兴中国当代经济的理性光辉。
可是,在国外,张培刚这个名字却备受推崇。尤其是他40年代的著作《农业与工业化》蜚声世界,熏陶了战后整整一代发展经济学家,因而被尊为世界发展经济学的一代宗师。
年逾八旬的张培刚,现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还担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理事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职。
寻找Pei-Kang Chang
50年代中期,智利大学两位教授前来中国,甫抵北京便急切要找"Pei-Kang Chan9"。陪同的翻译竟听成了"背钢枪",一头露
水,后经北京大学严仁赓教授提示,才知二位要找的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华中工学院的张培刚。
当时,国内除了经济学界的少数同行之外,很少有人了解张培刚,而他的杰出成就和学术地位,即使是同行中的中青年也知之甚少。当一些中青年学者远渡重洋到国外学习发展经济学时,来华的世界银行专家钱纳里教授却强调:"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你们中国人的骄傲。"
出生湖北红安农家
1913年7月10日,张培刚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成家田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
1934年元月,张培刚在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以最佳成绩被选送到北平由陶盂和先生主持的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农业经济调查研究工作,前后约6年。在这期间,他先后到过河北、浙江、广西等省,长期深入农村乡镇进行实地考察,相继写出了《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浙江省食粮之运销》和《中国粮食经济》等4本著作。除最后一本尚待整理付印外,其余3本均早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还就农村经济、粮食产销、货币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40余篇论文。
这一时期的学术活动,奠定了张先生在学术界知名青年学者的地位,有助于他在出国前对中国国情、民情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其日渐成熟的经济思想之根,得以深植于中国土壤。
成名美国哈佛大学
1941年秋,张培刚考取清华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生,他先后于1943年冬和1945年底,在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及文理学院经济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当时,国际上的经济学科正发生着影响深远的的变革,而哈佛大学可以说是美国和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中心论坛。这一时期张培刚寒窗苦读,就其学术道路而言,正是:"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熔铸百家,撷采英华,集众家之长而成自家学说的时期。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英文稿,获1946年至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69年在美国再版。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然而,这部著作的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则是在1984年。
张培刚的这部著作,仅从参考书目来说,涉及的经济学家180余人,文献资料200余种,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全部经济学中最主要的成就。这部书的出版,犹如一阵清风吹动了发展中国家的书林,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作。南美、北美、西欧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的大学,把该书列为基本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张培刚因此而被推崇为世界发展经济学的一代宗师。
《农业与工业化》之贡献
1990年10月10日至14日,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30多位资深专家、知名学者齐聚华中理工大学,出席"发展经济学展望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张培刚1945年用英文写成的《农业与工业化》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发展中的农业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学术专著。此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作为中心,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种种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系统提出了工业化即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对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和贡献。书中所阐述的某些理论和观点,西方经济学家直到60、70年代,乃至80年代才意识到,才予以提出。因此,张培刚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发展经济学的先驱。
不少专家认为,建国后国家领导人若能读一读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会少走许多弯路。许多学者指出:中国自1949年后虽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在人口控制、资源利用、工农业平衡发展、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工业布局、科技人才政策、对外开放等等方面出现过一系列重大失误。鉴于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因而张培刚40多年前写就的《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为祖国争个平等地位
笔者采访张先生时,问及他为何放弃国外优厚待遇而回国时,他显得十分激动。
他说,40年代,我和吴于廑、韩德培相约舍弃了国外优厚待遇,相继从哈佛和联合国回国,为的是在国际上受不了那个.闷气。那时,外国人从内心深处看不起我们的民族。为了争这口气,立志为祖国的经济起飞和发展、为提高祖国的文化学术水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岂料自1952年始,张培刚被调离教学岗位,担当行政方面的事务。10年动乱中,他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不公正待遇,直到1978年才重返经济理论界进行专业研究工作。
寄希望于青年好学之士
从教60周年的张培刚教授,桃李满天下。其弟子遍及美、日、法、澳大利亚、韩国、大陆和台湾。现在,张教授还带有若干名硕士研究生;并和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合作,指导博士生。
张先生年逾80,但记忆力依然惊人,思维敏捷。他说,现在正值我国中兴的大好时机,破旧立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为人类,首先要为我们国家振兴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做出贡献。因此,我寄希望于我国的青年学者、好学之士,并呼吁重视青年学者的培养。
喜读金庸武侠小说,余闲亦看足球赛
张夫人谭慧女士是一所大学的副研究员,与张培刚于1954年结为伉俪。几十年的恩爱之情,尽溢于张夫人的言谈之中。
她说,张培刚一生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幽默,如今80岁了,却仍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他喜欢读金庸的小说,喜欢看武打片,喜欢看足球、篮球、排球比赛。平时,学生们课余打篮球,他有时也前去观战,并在一起评头论足。遇有中国球队同外国球队打比赛的电视直播或实况录相,他必看不误。中国队赢了,他就非常高兴;输了,心里头不舒服,整天不愿与人谈话。
张夫人还说,张培刚习惯在深夜思考问题,他说,宁静的夜晚才能出思想,他常常将思考的问题和心得及时写在案头日历上。因此,家里每年的案头日历都作为资料保存下来,因为那上面记载有张培刚的思想和他的笔迹。再晚,当时针指向凌晨2点至3点,张培刚才拧息电灯,上床休息,很快进入梦乡。